25.6.09

失去愛人的恐懼

最近讀了兩個故事,剛好都和死亡有關,剛好都由死者的家屬來詮釋這份哀慟。

向來很少會因為一本書或一場電影掉眼淚,大概因為同時在閱讀和觀賞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和故事裡的主人翁有一份感同身受的交流吧,當文字描述當鏡頭轉變,我好像就在現場,在親眼目睹他們的最愛捨棄自己離去,我和他們一樣感覺不知所措,不明所以。作者Joan Didion在《奇想之年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裡描述:「事情發生在平凡無奇的一瞬間」。嗯,是的,生死早在界線上穿梭。

看完書後幾天,我想到了外公和外婆。外公在往生後的第二天,身體硬朗的外婆也跟著離開人世,連醫生也檢查不出死因。長輩們當時異口同聲:一對相愛的夫妻往往會跟著另一伴離世,沒有任何因由,只是因為他們相愛。我如今回想,外婆當初的哀慟和Joan Didion所描述的是否有相近之處?

《奇想之年》寫的是Joan Didion喪夫,以及他們40年婚姻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她的描述過於精細,我幾乎清晰地看到她在丈夫猝死時,和後來幾天所經歷的種種。

丈夫死那天,他們剛從醫院的深切治療部探望女兒回來。她在準備晚餐,丈夫在閱讀和喝威士忌。丈夫之前還在說話,下一刻就不說了。然後倒下了。起初她還以為丈夫在開玩笑,後來才知道是真的。

然後就是一陣忙亂,送到醫院後,丈夫死了。她把丈夫死後的每一個細節巨細靡遺地寫出來,這種精確是非常驚人的。特別是當一個人面對了如此重大的失去之後,書寫哀慟變得非常吃力,而這份吃力感卻同時幫助Joan Didion度過困境。

反過來,「P.S. I Love You」的電影版比小說好看。小說翻來翻去我都沒有辦法看下去,但是電影不管好壞,所有喜恕哀樂,悲歡離合,只能經由短暫的百多分鐘裡演繹刻劃。這部標榜著愛和希望的故事,因為短暫而顯得精彩,也許時間長了反而會腐化走樣(就像小說版)。

平常平順的日子,我們無法想像「失去」時,揪心揪肺的悲痛心情。過往的天災人祸令多少人心碎,不僅失去生命也失去了家園,而我們在太平時應該經常感恩,保祐世人平平安安。

17.6.09

先看別人的優點


提供皮紋檢測的諮詢過程中,有好幾次的交流經驗令我印象深刻。

曾經有一次的經驗是發生在巴生的一個家庭,受測者是個小學四年紀的學生,小女生的母親在聆聽皮紋報告前,事先在電話中對我說,她的丈夫是個很自我中心的人,如果在講解報告的過程中有得罪之處,希望我能釋懷。

小女生的十根手指以正簊紋佔了多數,其次是簡單弧兩種類型。從皮紋學的角度分析,小女生的先天人格特質屬於社會型和開放型,這孩子是個温柔隨和,不喜欢冲突,體貼且不喜欢勉强别人的人;然而,她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緒和意願,比较害羞,被动而且不会主动建立人际關係。

教育社會型的孩子,要注重他的生活與學習環境,特別是他們的交友情況,由於社會型的孩子比較容易受環境影響,喜歡模仿他人的做事方式或行為舉止,換句話說,他們會好的也學,壞的也學,主見不足時傾向遵循別人的意見。

在學習方面,她是那種一步一腳印,適合以按部就班的方法學習。教學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耐心,因為他們的學習起步比一般人緩慢,需要大量的訓練,由於較注重程序與規律,她只會在認知的规范中全力以赴。

由於孩子是個自信心不足且個性敏感,父母在教育和相處的方式要特別注意小女生的身教和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讚美。面對一個缺乏自信的孩子,首先要肯定她的意見和看法,並指導她依自己的主意作出判斷。也許這孩子的意見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如果不給她機會嘗試,她永遠不能理解父母反對的理由。

可是在講解皮紋報告的過程中卻發現,孩子的父母卻往往給予負面的反應,無論小女生做出任何的建議,父母都投以反對意見,而且經常以負面的情緒來回應。特別是小女生的父親,常常認定孩子是個「沒有用」的人。

小女生的皮紋報告中顯示其先天智能方面,心像力和图像力非常優勢,而且小肌肉(如手指)的操控很敏捷;另一方面,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中,小女生的視覺空間智能排行第一。因此,我建議家長在繪畫和手工方面多給予訓練,並應該鼓勵孩子展現自己的優勢智能以扶持弱勢智能,從中協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小女生的母親也承認她在繪畫方面具有才華,從幼稚園到小學階段,每年的繪畫比賽都得冠軍,她畫的图畫常年貼堂,然而小女生的父親卻一再認為學業成續不好就代表差勁,所以常常用孩子的數學和語文成績來打擊她在繪畫的表現。

有時候,我們會放大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一個人的優點,儘管這個人做對了一百件好事,但是只要他做錯一件事,這壞事必然留在大家的印象裡。

作為一名皮紋師,我的責任除了解釋皮紋報告,也希望受測者/父母通過這份報告發掘自己/子女的潛能,讓他們從中找到了個人發揮的領域。

針對巴生這名受測者的檢測報告,我建議父母多留意孩子的優點,不要凡事都往壞處著手,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長期下去不管做任何事都不敢拿定主意,更不敢展現自己的才華,久而久之,她的光輝會漸漸地暗淡,漸漸被埋沒……。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學習的成長環境,因此,當我們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斷一個小孩或一個人的對與錯,優與劣,強與弱時,是不是應該也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去分析,才算公平?

16.6.09

最後一天


電台某DJ有天設了一個預測性問題──假使你只有一個月壽命,你將會如何度過最後的生命?

沒想到這樣老套的一項問題會引起那麼多聽眾的回響,大家紛紛撥打了熱線電話和DJ討論與分享自己的想法。

以前有個同事曾經問我世界未日來臨時,我最想和誰一起死。當時我沒有情人,身邊最親近的除出家人就是朋友;世界未日來臨,我自然選擇了和父母死在一起。另一個非常自我中心的阿麗則一臉鐵定地答曰她誰也不在乎,只有自己最親密,所以就算在生命調零前,一個人孤單地面對死亡也無所謂。

那時候我們都非常年輕,生死離別對一個年輕人而言必竟有點沉重;有點遙不可及。我們可以勇敢地說不怕死,事實上是想像不到那份末日悲情。

過了許多年我們三人再度重逢,坐在快餐店裡啃著漢堡包時,阿麗絛然提起當時自己的末日答覆。人生經歷了許多起落與生死離別之後,她說每當回首觀看從前的自己時,總是想不通當初哪裡來的自信可以一個人面對死亡。

近幾年發生了蘇島和四川大地震,雖然不是貼身的痛,不過卻能感受到搖晃震感。想起自己第一次在異國親身體驗地震時的焦慮心情,剎那湧現在腦海裡的都是家人和朋友的樣子,是一樁又一樁未了的心願。

搖晃幾秒後大地突然靜止,當下突然覺得如果不幸就這樣死去,我已經無所謂再計較許多事,不如及時行日吧──我後來總是這樣提醒自己。

那天早上一邊開車一邊聆聽大馬子民的心聲,大家都對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詮釋,「如何度過臨死前的最後時光」變成了一個教人省思的話題,電台DJ面對聽眾們的熱烈反應坦言讓他吓了一跳。

然而,就算今天能高談闊論又如何呢?收音機一關電話一掛,又有多少人能真的實踐自己剛剛許下的承諾?珍惜眼前人這句話每個人都懂,可是我們總是說今天太忙,等待明天又明天,等到眼前人終於消失眼前。

直到災難來臨,我們這些幸福的人們學會感恩,才突然醒悟。

8.6.09

測甚麼?



從事皮紋師工作以來,最常面對的提問是──到底皮纹检测是用來測甚麼的?為何要做皮纹检测呢?

實際上,皮纹检测是个增进個人自我了解的评量工具,它采用一般人終身不變的十根手指,經過電腦科學化的比對、量化與分析處理所得的結果,受測者皮紋報告中量化的數據並不會因為年齡增加而有所變化。我們可以透過皮紋發現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弱勢,善用天賦的禮物開啟生命的另一扇窗。

在此,简单地介绍皮紋檢測報告的內容:

a) 指紋的脊纹总数(TFRC),即大腦新皮質區的細胞量質── 一般介於100-180亿

b) 左、右腦智能(十大力)分佈強弱程度 ──左腦:管理力,推理力,操控力,語文力,觀察力右腦:開創力,心像力,律動力,音收力,圖像力

c) 個人的學習敏銳度(ATD值)

d) 3大學習感官類型──體覺型,聽覺型,視覺型

e) 2大精神主導學習模式──動機型,構思型

f) 4類先天人格與思考特質 ── 認知型,社會型,逆思型,開放型

g) 4大先天智商比重分佈 ── EQ:情緒智商,IQ:智力商數,AQ:逆境商數,CQ:创造力商数

h) Howard Gardner的八大多元智能 ──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視覺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體律動智能、音乐智能、语文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i) 適合科系或職業發展分析參考

虽然皮纹检测也有其它领域的研究,例如唐氏症 (蒙古病) 、精神病症、忧郁症等特殊病症,但是这些专业的医学研究,必须透过更精密的系统与理论基础,才可以得到较精确的结果,一般是由医学单位所从事的,而非业界人士可以作的。

若是有业者说,他们可以作疾病的检测,除非他们是医学单位,否则是没有任何业者可以提供准确数据的。

另外,还有些业者借着皮纹检测之名,却行算命之实,这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皮纹学所探讨的,绝对没有跟未来有关,因为它是研究一个人的遗传特质,讓你了解本身的先天智能,學習類型和行為上的差異。消费者必须小心,以免上当受骗哦!


Terminology: Dermatoglyphics= 皮紋學, TFRC=指紋的脊纹总数, ATD=學習敏銳度, EQ=情緒智商,IQ=智力商數,AQ=逆境商數,CQ=创造力商数

愛裡看百態

書名:家的萬花筒
作者:李維榕
出版社: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


獻給我們親密的家人,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的開頭第一句便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乍聽之下,幸福的輪廓好像不怎麼模糊了,似乎都會擁有一樣的陽光般面孔和笑容;不幸福反而變得比較抽象,畢竟每個人的悲傷和痛苦都可以成就一本曲折的故事書,道不盡許多愁!

這個年代,大家追求的幸福生活不知是建構在哪一方面?沒有工作是一種壓力;忙碌也是壓力;未婚有壓力;錢不夠用的壓力更是令人喘不過氣,當心裡的壓力被壓抑,沒有辦法消化時,一天沉積一點,慢慢就演變成各種不幸事件……。

當我們卡在生活的瓶頸時,都以為這是最壞的時刻,都會對未來作最壞打算。可是人類的意志力和生命力總是出奇旺盛,總有辦法活下去,拼最大的能耐突破困境,只有不知道求助的人,才會困在死胡同。

翻開報章的社會新聞版,每一天總有悲劇發生,家庭問題由其叫人關注。大人不快樂,小孩也不快樂,我們都把不快樂的事往自己最親密的家人身上「發洩」──如果只是嘴巴上的叨唸還無所謂,只可惜現代人的情緒智商管理愈來愈差勁,最令人驚訝又心痛的是,父母婚姻亮紅燈或生活出現問題時,孩子必定成為犧牲品。

李維榕博士說:文化是個不斷演變的巨獸,家庭是巨獸體內的多體小獸。而個人,不過是獸中獸內的一點彩色。在以為可以自作主張之餘,往往不知道身在萬花筒中,稍有牽動,便會改變圖案。

李博士是國際家庭治療大師 Salvador Minuchin的唯一華人入室弟子,她也是在紐約主理 Family Studies Inc.的家庭治療教授。

在「家的萬花筒」裡,每一件個案都有共同的相似之處。這些面對問題的家庭成員,其中包括行經怪異的孩子、新婚夫妻、單親家庭、離婚人士、同性戀者、打老婆的男人……等,他們尋求輔導,需要有人耐心聆聽心裡困擾,後來,李維榕將「病情」綜合,追根究底時發現,形形色色的人雖然遇見的問題各有各的不同,可是卻離不開他們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

家,是一個人一生的縮影,與我們的「現在」或「未來」緊密相扣。出生不好,將來可以加培努力改善生活,但是在成長過程裡面對的種種遭遇,卻間接影響日後的性格形成。

一個家庭的萬花筒,每一個角度都給人一幅不同的圖畫。家庭治療師協助病人解決問題,首先由他們的成長背景著手。再慢慢從內心想法切入問題的核心。就像我們要了解一個朋友,會想認識他的家人一樣,從他的起居生活中加深印象。書中的病人與家庭治療師的互信和依賴,是改善問題的關鍵。家庭治療師治病,不單把病徵正常化,而且關係化,讓本來日漸疏遠的家庭成員再次獲得連繫和親蜜對談,讓看病的人與他的家人,一同享有一個可以真誠表達的機會和空間。

隨著時代進步,我們的生活獲得改善。雖然物質享受日漸豐沛,不過精神生活貧瘠,社會問題嚴重。大家都承認我們「心理」生病了,可是生病的人很少主動尋求心理治療。如果將不幸的家庭,交到好像李維榕博士這樣的治療醫師手中,不知能夠輔導多少不快樂的人、改善多少不幸家庭、挽救多少條枉死在父母手下的生命?

我相信,相愛的人在組織家庭時,都曾經對未來共同生活有過美好的期待,只是,不是每個人都曉得如何以「永續經營」的概念來維持婚姻,來創造和諧的天倫之樂。

擁有幸福又和睦的家庭是一種福氣,她不是必然形成,用心才能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