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0

我和宸恩的專注力

小朋友的皮紋檢測報告,如果他的年紀低於十五歲,我會建議由家長來聆聽,那是因為小朋友的思想尚未成熟,我並不希望他聽了報告後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誤解了我的建議。

皮紋檢測只能告诉一个人先天的潛能和學習特質,一個人是否能發揮個人的天份,很多時候是受到後天環境的影响,也就是“教育”的部份。所以在諮詢的過程中,我會撥出半小時的時間來聆聽父母的說法,以及他們對待教育一個小孩的觀念。

有些人會問我,我的孩子還那麼小,我會怎麼教。

我很垣白告訴,我也只能借助皮紋來作為一個評量「工具」,以這個工具來對孩子有個初步的認識,但是實際生活上,我們還得努力和觀察,善用報告中顯示的先天特質來教養,而不是完全去依賴報告。

因為生育和工作需要,我事前看了很多育兒書。對孩子的教養,我不敢說有甚麼看法或意見,畢竟我懂的還只是「理論」重於「實際操作」 ,但是如果連理論都不要去了解,那麼在「操作」教養這個關節上時,就會不知所措。

所以有兩樣事,是根據我兩年的皮紋咨詢經驗和個人的觀察,覺得可以在目前這個階段進行的。

第一件事,是培養一項到兩項個人的興趣或嗜好
第二件事,是協助他建立專注力


我覺得嗜好的養成,在人生的過程中很重要。它讓你不會孤單,讓你可以專注,讓你生命充實。我的嗜好就是閱讀,無論在甚麼情況下,只要拿起書,我的情緒就很安穩,不害怕一個人無聊,很少會感覺寂寞。就像有些人喜歡音樂一樣,聽到旋律會心情開朗。

說到專注力,早前有朋友在Face Book留言說到,他十個月大的女兒不愛看繪本,不夠專注,書翻幾下就算了,就轉頭玩其它玩具。她問說:到底幾時是讀繪本的好時機? 當然,小孩子特別是嬰兒,對任何事會產生好奇心,專注的時間總無法超過五分鐘,雖是如此,我們必須了解到,專注的人較能持有一定的恆心來完成一件事,他在專注的過程中,同時觀察到事情的多樣化。

說到專注力,就不得不提觀察和閱讀能力。專注力將影響小朋友的閱讀習慣,所以為何說,從零歲開始是一個人的黃金學習年龄期,因為一切在習慣養成前,作好適當的調教。

可是,我們要如何培養專注力呢?

一)專家說,對幼兒讀繪本,時間不宜太長,一天 1 次到 3 次,每次維持幾秒鐘就好,在他意猶未盡時就結束,以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媽媽的聲音和表情也很重要哦,繪本文字不宜太多,重點不在識字。

我買給宸恩的都是很簡單的故事,有時只有圖和一行小文,最近我在試著從網上訂購無文書。平時我們都會和孩子談談天嘛,但是哪有那麼多話講呢,所以我就講故事咯,講完就算,目的不在於他學會不會,或者他有沒有在聽(他肯定是有聽到的,但不是用成人的標準來定義)。

宸恩兩個多月大時,我買了第一批繪本,每天堅持唸一小段故事給他聽。故事不長,一秒就說完了。很多時候只有我在講宸恩在玩,有時講著講著他在笑呵呵,有時會睡著,不過我的目的只在於和他一起培養一種習慣。孩子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和我們一起讀繪本 ,所以父母要堅持,不要因為他不專心你就放棄,否則永遠沒有開始。

記著,開始時短短幾秒到一分鐘就好,慢慢再增長時間。


二)孩子若失神似的一直盯視著某樣物品,千萬別打擾他,因為他正專心地觀察眼前令他深深感到興趣的東西,等他看夠了父母才介入。

宸恩最喜歡看會動的實體,比如風扇,飄揚的窗簾。每次都會看很久,一邊盯著看一邊揚起雙手和雙腳,在半空中揮舞。

我和先生通常都會在旁邊守候,靜靜觀看他的表情和動作。如果宸恩看夠了轉過頭,我們就會躺在他旁邊和他說那是甚麼東西,它在幹麻。

年紀稍大的幼童,父母可以問問他看到什麼東西,請他想一想這東西的功能,或由父母來介紹這個物品。

三)在嬰兒床四周吊一些圖片、繪本、圖卡等,或用圍繞在床沿的棉布來代替圖畫紙,布的彩色最好豐富,有許多動物或形狀,好讓他養成四處觀察的敏感度。

四)零歲到一歲的玩具較單純,不外乎搖鈴、布書、Play Gym等,這年齡建議一次只拿一件玩具給寶寶把玩,一次拿太多的玩具堆在寶寶的身邊,會導致他分散注意, 無法「玩」出其中奧妙

所以,宸恩的玩貝只有兩種,一來是我很挑,二來是不懂要買怎樣的玩具,加上我不喜歡太小的年紀玩玩偶,所以我只買了個搖玲和play gym讓他玩。

我發現,他特別喜歡玩play gym, 玩時會尖叫,會喃喃自語(只有他才懂自己在講甚麼),一玩可以一小時。現在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很好,可以捉到和踢到實物。

五)孩子超過兩歲,訓練觀察力可以借繪本的圖畫來點出一些場景或人物,愈是仔細愈好,那麼他才會留意到小小的不起眼的東西。
三、四歲時已有完整的表達能力,拿相片給他看,讓他看看自己認識的家人,並從相片中指出所在位置、場景的特色等,比方說,家庭成員的衣飾配物等。
這是我從各方面收集而成的資料,正以漸進式的方法使用在宸恩的身上。我不曉得是否有很明顯的效果 ,畢竟我也從無拿此事來和其他月龄相彷的嬰兒作比較。我的想法是,從玩遊戲中去體驗學習的樂趣。
我的大學教授彭懷恩說得好:小時候要拿來玩,長大後才讀書。

1 則留言:

jill 提到...

婉君,因为我的部落格做了设定,不能让别人拿去文章还有照片,所以你抄不到你的留言。

给你送来你在我家的留言了:
我給小朋友做皮紋檢測時,面對最多的問題也是這一道。父母首先都沒有去找出自己的問題,所以我都會協助他們來發現問題的源頭──你為甚麼生氣?
這源頭往往不是孩子錯在先,是他們纍極了一天的情緒之後,小孩變成了一個發泄出口。所以就更無法忍受孩子有行為偏差。

我試過有次對一個媽媽講解女兒的皮紋報告時,女兒獨自玩耍,而媽媽就一邊聽一邊觀察一邊罵孩子不準這樣做,不準那樣玩等等。

兩個小時的諮詢時間裡,我已經看見她打罵孩子無數次,是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哦!有時是打頭有時是打臉,那小孩才幼稚園而己,她也沒有做錯事,就只是問媽媽問題,鬧鬧情緒。

我看了很心疼,有幾次還阻止媽媽,但是我看不見的情況,真不知她是如何打罵的。

這樣一個媽媽,會花錢來給小孩做檢測,會花時間要了解孩子先天特質,但是為何她卻會忍心這樣無原由的打罵女兒?那一巴掌一巴掌的響亮,真的很刺耳!

這件事我一直放在心上很久,想要寫出來。也許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