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09

親子關係的橋樑

最近為朋友的小孩做了一份皮紋檢測,報告出來後對她小孩的分析令朋友一時難以消受。

她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兩個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無論是個性、潛能、學習特性等等都了如指掌,然而當分析報告出來後,她卻發現一直以來對孩子們的了解與認知,原來並不是如她以為般。

基於心中的疑惑不能解除,朋友花了一段時間檢討、重新思索直至承認並接受該份皮紋報告對她小孩的分析,最終投以信心與信任。她更把早前為了兩個小孩的教育,而安排得密密麻麻的補習班課程重新作出調整。

天下父母心,都是希望孩子成龍成鳳。雖然我還沒有小孩,可是每次和為人父母者見面,常會從他們口中得知現代父母的壓力。

當然,不能說以往的家長易當,但是現在孩子無論在天資還是學習能力,都比我們那一代聰慧和精靈,加上很多小孩很早就接觸電腦,網際網路對一個七歲的小孩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他們只要透過一個視窗就已經可以觀察外面的世界了,想想我們那一代在七歲時幹過的事吧,真的是差得遠矣。

所以每次與小朋友見面,我都不敢以童言童語來和他們交談,這些鬼靈精都非常早熟,他們在父母的栽培下年紀小小已經十八般舞藝。

皮紋學早在1892年,科學家Sir Francis Galton 已經提出人類三種手紋型狀的基本分類,1926年時,則由Dr Cummins和Dr Midlo首創皮紋學,並發表了Dermatoglyphics這個專業術語;後來皮紋學不斷演進至到七十年代,前蘇聯首先用指紋預測運動員的柔韌性,更使用皮紋檢測的方式來作為優秀運動員選才。

我們每個人的手指紋是天生並永恆不變的,從指紋的紋路經過量化分析後可以測出一個人的先天潛能,學習感官,人格特質和8大多元智能等等,這是為何朋友最後借助孩子的皮紋檢測報告,來作為孩子的學習參考並因材施教,同時,這也成為了她與孩子之間的一座橋樑──一座重新認識孩子潛能的橋樑。

原文刊於中國報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卡索拉和她的书》(Cushla and Her Books)一书中,作者桃乐丝?伯特勒(Dorothy Butler)描写了女主角卡索拉出生后不久,被诊断出因染色体异变,患上了先天性的疾病。3个月时,不仅手脚无法正常活动,脑机能、视觉、听觉等都有严重的障碍。对母亲的抚摸也毫无反应。
父母亲在她4个月大时,开始朗读绘本给她听,作为亲密交流的重要一环。当她9个月大时,已经对特定的故事有反应。3岁时,医生诊断她“心智及身体成长迟缓”,并建议送卡索拉到特定的收容机构,但父母亲拒绝了这项建议,取而代之的作法是,每天朗读14本绘本给她听。在她8岁时,卡索拉已能掌握阅读、算术等。
挽救了卡索拉的是“绘本”,是“朗读绘本的声音”。

至卷卷友 ,与您分享短文 。

Mr.BR

卷卷 提到...

Mr.BR,

謝謝你的分享,有機會我會去找來看看。
請問,我們有見過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