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指紋的秘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指紋的秘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30.9.10

請聽我說

我替小朋友講解皮紋檢測報告時,家長們最懊惱也最常提出的一件事,是小孩為何在學校的表現和在家裡是兩回事;為何在校能聽老師說話回到家卻像個小蠻人,而且常常要動用到藤條打罵,小朋友才屈服。

我見過有個母親談及她在打罵之後非常後悔的心情,也見過有人一邊流淚一邊生氣自己在情緒太激烈的情況下打孩子。

打罵子女,往往是因為氣在頭上的關係。

父母要在舉手揮打孩子小小的臉蛋時,事先冷靜並找出自己的問題,相信很難吧。所以在咨詢的過程中,我盡量協助他們發現問題的源頭──你為甚麼生氣?

這源頭往往不是孩子犯錯在先,相反的卻是父母纍極了一天的情緒之後,小孩變成了一個發泄出口,因此就更缺乏耐性對孩子講理,更無法忍受孩子有行為偏差。

半年前,我曾向一個母親講解女兒的皮紋報告,小女孩獨自玩耍,而媽媽就一邊聽報告一邊觀察一邊罵孩子──不準這樣做,不準那樣玩。

兩個小時的諮詢時間裡,我親眼目睹她打罵孩子無數次,是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哦,有時是打頭有時是打臉,那小孩才上幼稚園,她挨打並不是因為做錯事,而是喜歡問媽媽問題,鬧鬧情緒。

我看了很心疼,忍不住阻止媽媽的行為。

媽媽也有自己的心聲:「孩子不打不成器」,「我的小孩根本都不聽我說」,「若你也有兩個小孩,天天講道理能講到甚麼時候」,「他們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

到底是誰沒有把誰的話聽進耳裡心裡呢?事情過了半年之久,可是那一巴掌一巴掌的聲音,還是很響亮。我無法想像,媽媽的巴掌是否會永遠停留在小朋友的記憶裡呢。

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使用的方法也因孩子個別的特質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唯有一邊教育一邊學習一邊改正。


刊於中國報 29/10/2010

9.9.10

Payless 挖寶──意外驚喜

Payless 又來害人了。

上星期趁有半天空檔,加上順路,於是在前往講解皮紋報告前,我去了Payless YMCA 的書展。

因為不抱任何期待和希望,反而驚喜連連。

YMCA 的書展書類很多,又有冷氣,比起上次在Millenium Square一邊挖寶一邊流汗的經驗,這次可是舒服多了。

在會場,遇見一個很會買的女人。

她將所有的箱子拆箱,然後盘腿坐在地上,一邊選一邊和身邊的女士分享哪一本書適合她的孩子。

由於這會買女人說話的聲音蠻響亮,她的每句話都聽得清清楚楚。本來看書時我很不喜歡有人打擾,但是這個女人看來非常「專業」,她教會場的一些媽媽如何選書。

本來我們是不會有任何交集的,但是因為我把她選的一箱子書當作是還未上架的書,所以有了簡短的交流。

當她知道我家貝比只有五個月大,於是從另一隻箱子裡挖出這本 Good Night Moon。

我的眼睛亮了,沒想到這本書還是 Board Book, 才賣RM5。由於之前沒讀過這書,反而從一些介紹繪本的網站上得知 Good Night Moon 讓許多小朋友有過美好的閱讀經驗,加上「會買女人」連翻讚賞,我在好奇心趋使下馬上把書讀完。



別說小朋友,我這「超齡小孩」即刻愛上它。

它的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經典書(1947年出版)。在我看來,未滿一歲就可以開始接觸這本書,只是依照不同的年齡要有不同的閱讀方式。

「Good Night Moon」說著一隻晚上七點鐘準備就寢的小兔子捨不得睡,於是紛紛地與房裡的每一樣東西說晚安,小貓晚安、手套晚安、老鼠晚安、梳子晚安...,時間愈來愈晚,小兔子跑來跑去,星星晚安、空氣晚安、看不見的人晚安,所有的聲音晚安...。

個人認為,這書的閱讀年齡層很廣,0歲~1歲的孩子可以透過這本書介紹的物品學習詞彙;2歲~4歲的孩子,可以轉化成觀察力的培養,家長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和小孩一同尋找書中到處藏匿的小東西。書裡還有光線的明暗之分,層次感非常好!

我小時有道晚安的習慣,每一晚一定要和爸爸媽媽說了 Good night 才睡得覺。道晚安時還會三語並用呢!「Good Night Moon」裡的小兔子一一向房裡的每件東西說晚安,真的是一種非常溫和且細膩的睡前儀式。

另一個意外驚喜是找到兩本 Eric Carle 的書。多得一班博友媽媽的介紹,讓我認識了這個繪本作者,我個人就會喜歡他的文字表達和畫風──特別是顏色的運用。

讀 Eric Carle 的書,可以學音韻。加上他喜歡以重覆性的方式加強閱讀者的印象,所以很容易消化和強化記憶。


當了媽媽之後,閱讀的範圍又增廣了。現在是迷上了繪本──迷上的程度是──除了牙齒,我已經無法自拔了!

7.8.10

我和宸恩的專注力

小朋友的皮紋檢測報告,如果他的年紀低於十五歲,我會建議由家長來聆聽,那是因為小朋友的思想尚未成熟,我並不希望他聽了報告後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誤解了我的建議。

皮紋檢測只能告诉一个人先天的潛能和學習特質,一個人是否能發揮個人的天份,很多時候是受到後天環境的影响,也就是“教育”的部份。所以在諮詢的過程中,我會撥出半小時的時間來聆聽父母的說法,以及他們對待教育一個小孩的觀念。

有些人會問我,我的孩子還那麼小,我會怎麼教。

我很垣白告訴,我也只能借助皮紋來作為一個評量「工具」,以這個工具來對孩子有個初步的認識,但是實際生活上,我們還得努力和觀察,善用報告中顯示的先天特質來教養,而不是完全去依賴報告。

因為生育和工作需要,我事前看了很多育兒書。對孩子的教養,我不敢說有甚麼看法或意見,畢竟我懂的還只是「理論」重於「實際操作」 ,但是如果連理論都不要去了解,那麼在「操作」教養這個關節上時,就會不知所措。

所以有兩樣事,是根據我兩年的皮紋咨詢經驗和個人的觀察,覺得可以在目前這個階段進行的。

第一件事,是培養一項到兩項個人的興趣或嗜好
第二件事,是協助他建立專注力


我覺得嗜好的養成,在人生的過程中很重要。它讓你不會孤單,讓你可以專注,讓你生命充實。我的嗜好就是閱讀,無論在甚麼情況下,只要拿起書,我的情緒就很安穩,不害怕一個人無聊,很少會感覺寂寞。就像有些人喜歡音樂一樣,聽到旋律會心情開朗。

說到專注力,早前有朋友在Face Book留言說到,他十個月大的女兒不愛看繪本,不夠專注,書翻幾下就算了,就轉頭玩其它玩具。她問說:到底幾時是讀繪本的好時機? 當然,小孩子特別是嬰兒,對任何事會產生好奇心,專注的時間總無法超過五分鐘,雖是如此,我們必須了解到,專注的人較能持有一定的恆心來完成一件事,他在專注的過程中,同時觀察到事情的多樣化。

說到專注力,就不得不提觀察和閱讀能力。專注力將影響小朋友的閱讀習慣,所以為何說,從零歲開始是一個人的黃金學習年龄期,因為一切在習慣養成前,作好適當的調教。

可是,我們要如何培養專注力呢?

一)專家說,對幼兒讀繪本,時間不宜太長,一天 1 次到 3 次,每次維持幾秒鐘就好,在他意猶未盡時就結束,以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媽媽的聲音和表情也很重要哦,繪本文字不宜太多,重點不在識字。

我買給宸恩的都是很簡單的故事,有時只有圖和一行小文,最近我在試著從網上訂購無文書。平時我們都會和孩子談談天嘛,但是哪有那麼多話講呢,所以我就講故事咯,講完就算,目的不在於他學會不會,或者他有沒有在聽(他肯定是有聽到的,但不是用成人的標準來定義)。

宸恩兩個多月大時,我買了第一批繪本,每天堅持唸一小段故事給他聽。故事不長,一秒就說完了。很多時候只有我在講宸恩在玩,有時講著講著他在笑呵呵,有時會睡著,不過我的目的只在於和他一起培養一種習慣。孩子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和我們一起讀繪本 ,所以父母要堅持,不要因為他不專心你就放棄,否則永遠沒有開始。

記著,開始時短短幾秒到一分鐘就好,慢慢再增長時間。


二)孩子若失神似的一直盯視著某樣物品,千萬別打擾他,因為他正專心地觀察眼前令他深深感到興趣的東西,等他看夠了父母才介入。

宸恩最喜歡看會動的實體,比如風扇,飄揚的窗簾。每次都會看很久,一邊盯著看一邊揚起雙手和雙腳,在半空中揮舞。

我和先生通常都會在旁邊守候,靜靜觀看他的表情和動作。如果宸恩看夠了轉過頭,我們就會躺在他旁邊和他說那是甚麼東西,它在幹麻。

年紀稍大的幼童,父母可以問問他看到什麼東西,請他想一想這東西的功能,或由父母來介紹這個物品。

三)在嬰兒床四周吊一些圖片、繪本、圖卡等,或用圍繞在床沿的棉布來代替圖畫紙,布的彩色最好豐富,有許多動物或形狀,好讓他養成四處觀察的敏感度。

四)零歲到一歲的玩具較單純,不外乎搖鈴、布書、Play Gym等,這年齡建議一次只拿一件玩具給寶寶把玩,一次拿太多的玩具堆在寶寶的身邊,會導致他分散注意, 無法「玩」出其中奧妙

所以,宸恩的玩貝只有兩種,一來是我很挑,二來是不懂要買怎樣的玩具,加上我不喜歡太小的年紀玩玩偶,所以我只買了個搖玲和play gym讓他玩。

我發現,他特別喜歡玩play gym, 玩時會尖叫,會喃喃自語(只有他才懂自己在講甚麼),一玩可以一小時。現在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很好,可以捉到和踢到實物。

五)孩子超過兩歲,訓練觀察力可以借繪本的圖畫來點出一些場景或人物,愈是仔細愈好,那麼他才會留意到小小的不起眼的東西。
三、四歲時已有完整的表達能力,拿相片給他看,讓他看看自己認識的家人,並從相片中指出所在位置、場景的特色等,比方說,家庭成員的衣飾配物等。
這是我從各方面收集而成的資料,正以漸進式的方法使用在宸恩的身上。我不曉得是否有很明顯的效果 ,畢竟我也從無拿此事來和其他月龄相彷的嬰兒作比較。我的想法是,從玩遊戲中去體驗學習的樂趣。
我的大學教授彭懷恩說得好:小時候要拿來玩,長大後才讀書。

6.7.10

好康報報看


「成功父母教育論壇」今年已是第二屆了。

這一次,我們成功邀請到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老師及親子教育家李政学博士現場演講。

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多湖辉的实践教育法、周弘的赏识教育法。

如果你想掌握最新及有效的赏识教育法,那麼就不容錯過這一次的講座會。

「成功父母教育論壇」詳情:
日期:11/7/2010
時間:9am - 5pm
地點:HGH Convention Centre 王岳海大禮堂
票價:RM100/pc

有興趣出席者,可以直接電郵 qqjune@hotmail.com 向我索票。

也許周弘和李政學對你而言很陌生,也許不。反正現代社會只要谷歌一下,很多資料就會顯現。

在此,我也簡單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唄~

赏识教育倡导者----- 周弘: 
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 、“第 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 、全球第六届热爱生命奖得主、北京 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首席专家。
 
一个普通的父亲,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中国国内外近千家媒体争相报道他创造的教育奇迹!他被誉为“赏识老爸”。

他用赏识教育培养了一批早慧儿童,并将这套方法向世人推广,让健全孩子分享,使成千上万的孩子受益,使许多因孩子教育问题走入困惑的的父母从他身上感到了希望,他也从一名普通家长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赏识教育和家庭教育专家。 

周弘的理想是: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幼儿园和每一个社区。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学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

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

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  
没有 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瓶颈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

赏识教育的奥秘: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赏识教育是让家 长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家庭素质教育好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 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是让天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和方法。

***********************************************************************

李政学:

美国彼士顿大学心理学博士、 马来西亚讲师协会署理总会长、EQ教育培训中心首席培训顾问、2002年度亚洲8大讲师之一、美国国际大学教授兼马来西亚首席代表、美国剑桥国际学院马来西亚监考官、 美 国柏林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李博士主要是用心理学,针对现代父母的困境,解决了0~13岁子女的教育难题。

李博 士指出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想把孩子教育好,可是,往往因为没有相关的窍门和技巧,结果就是适得其反。李博士所运用的窍门与技巧就是:无需打,无需骂,无需喊,无需发脾气,而要的是现代家教三步曲:一是“爱心”,二是“惩罚”,三是“鼓励”。

在实施教育三步曲时,李博士特别强调要“三管齐下,一块进行”。如果只选其中的任一或任二项,将无法达到效果。

李博士在讲到“爱心”教育时很有新意。其实我们平时对于爱字,真得是很难说出口,就算是心里想,到口都是不好意思说的。李博士的讲法就是爱就要大胆说出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并记入心中。

李博士在讲到“惩罚”时,特别指出这一条一定要在表示了爱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及加深彼此之间的距离,并强调坚决不用打骂的方法,而多用隔离法,搞点面壁思过,或者拉拉耳朵,做做蹲起的动作,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能迁就,让 他做点不舒服动作,实为“冷处理”。做了错事的结果,就是令自己不舒服,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会再去做会令自己不舒服的错事啦。

李博士在讲到第三步曲时说,要及时“鼓励”犯毛病马上改正的孩子;对好孩子更要“鼓 励”,不要预先承诺,当孩子有进步出成绩之后,再用物质奖励,事先不告诉他,让孩子感到惊喜。如果事先就讲好条件的成果,是没有作用的。这样的后果将会 是,没有奖励孩子就会不认真了。

听了李博士的讲座,很受启发和教育。也发现了好多以前我们教育的误区,总以为不听话就一定要批评,其实不然。更多的鼓励及表扬,对孩子会有更好的效果。

2.7.10

我不乖?


有些人叫我多寫一些關於皮紋檢測的真實故事,但是這些和當事人的對談需要一些時間整理才能成文,而且還得獲得故事主人翁的同意,不介意與其他人分享。

話說上個星期我見了一個家長,他的小朋友今年十歲,是家中的老三。

老三的爸爸媽媽都是專業人士,在一家跨國公司負責財務部。他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不管是才藝還是語文數理,一星期七天幾乎都把孩子的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

他們撥電找我為老三做皮紋檢測時,一直強調這個兒子是個極其難搞的小朋友。

皮紋檢測報告在我們會面的第四天後出來了,根據老三的報告顯示,其先天智能(十大力)分佈強弱程度,以「管理力」和「音受力」在排行序位中居於第一、二。

也就是說,老三的听觉能力非常强(對聲音、講話情緒、音樂等的感受能力),他对于所听到的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音调和說話的語氣。所以當爸爸或媽媽在与他对谈时,要注意自己的音调,家長在和他的溝通過程中,聲音的輕、重、緩、急會令他感受特別深刻,加上他是個自尊心很重的小孩,如果說話的語氣很重,將造成親子之間不必要的誤會。

由於音收力強,我建議父母利用声音教学,如:選購有聲書或帶他出席一些講座/故事班等,通過「講解」「對話」「聲音」「問答」等的方式來指導他,让他可以有更好的吸收及发展。

此外,老三在内省和對目標掌握能力偏高,加上是個認知型、以目標為導向的人,因此我也鼓励父母多讓老三參與團體活動、生活營等,讓他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

我相信,如果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係,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合作關系。因此,對於一個喜歡自己作主的人,可以從小让他在家里开始做个小小领导人,一些家務事可以交托於他負責,让他在熟悉的环境下开始学习,父母的角色是從旁指導(不是指責哦)和提點,那麼他才会对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加以反省。

認知型特質的小朋友,家长可提供一些意见给他选择并提醒专注,提供他一些参考的意见,而不宜为他做决定。

對老三這個孩子而言,他不一定是個難搞的小人物。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他的特質,在相處時就會有所誤會和偏差,就像老三,他聽力強,自尊心重,愛面子,而且自我管理的意識高,如果他凡事都得聽命做事,沒有發表個人意見的機會,日子一久,當然會和爸爸媽媽鬧脾氣咯。

23.6.10

绘本好,如何好?

Posted by 丫丫故事屋

“书”是会产生奇迹的,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 洪兰教授(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从绘本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从图像开始,打开孩子对世界未知的探索。

第一次接触:
孩子第一次接触的书本通常都会是故事书,这重要的初体验里,你喂养他什么素质的材料,就会奠定了小孩接下来的阅读口味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

小孩就像海绵一样,你给他接触什么,他就会把它全盘吸收然后反映在生活行为思想里,所以,要看,我们就给他们看最好的。

在马来西亚,大家对儿童绘本的认识还很陌生,许多人的看法还停留在不就是那些故事而已嘛,听来做什么的?这样保守持观望的态度,这样片面的认识,真的是让许多的父母以及小孩错过了那一大片青山绿水姹紫嫣红的风景。

儿童文学评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彭懿先生认为,绘本在国外是老少咸宜、十分风靡的图书,经典绘本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想象力,有着其它童书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在日本、台湾、中国等亚洲国家,儿童绘本阅读或者儿童绘本创作也已经是民间不遗余力推动的重要活动。

什么是儿童绘本 : [摘自格林文化网站绘本讲堂郝广才]
**绘本是什么?什么是绘本?「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如果用英文来看就更明白,Picture Book就是图画书,就是绘本。同样书里有图,但图与图未必有连贯的关系,就叫Illustrated Book有「插圖」的書。例如:「木偶奇遇記」厚厚一大本,里面有20张插图,這就不算绘本,算是有插圖的書。有了绘本这个大概的定義,那绘本的第一个概念就像冰山一样浮出来了,那就是「画面的连贯」。

**因为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说故事,画面连贯韵律的好坏,决定绘本的成败。图画连贯不起来,故事就提不出来。

儿童绘本好?如何好? [摘自郝广才著作【绘本好如何好】]
**在绘本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张图,而是有配乐与一连串动感画面

**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放大,一个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与意涵

**绘本绝大部分是为孩子做的,就算有成人的读者,也是给心中还有孩子的大人看

**一旦我们对角色产生认同,原有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也会在故事中跟着转移

**绘本的故事并不只是靠文字来叙述,而是有插画和文字的组合来共同表达

**阅读是一种娱乐,他的最大目的是要让孩子快乐、感动、不见得有什么道理

孩子如何在读绘本的过程里获益? [摘自郝广才著作【绘本好如何好】]
** 孩子在生活里也会累积情绪、不安、压力、不见得能找到什么原因或道理,但一定要有抒发的管道。阅读就是一个好的管道。一本好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任孩子学会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

孩子可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吗? [摘自郝广才先生著作【绘本好如何好】]
**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放大,一个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与意涵。我们用画面来描述事情,传递给孩子,让他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培植他的观察力。

**小孩对图画书的吸收,会有自身的独特看法,大人可以从旁观察不干预下发现,小孩会主动发现文字里没有描述到的东西,有时候,大人根本没有讲,小孩都看到,而且小孩看到的往往比大人还多。

**小孩听故事的时候,常常是用感觉来听。他们会随着故事的角色和情节还有起起伏伏的情感变化。分别在于,大人只关心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但并不那么投入自己的感情,在大人看来并不怎样好笑好玩好投入的故事,往往小孩如获至宝,嘎嘎的笑了起来或者默默的流下眼泪来。

由图像开始培养阅读习惯: 以图为主的图画书(儿童绘本)符合小孩的需要,让他们藉由图画而注意文字,认识文字,甚至喜欢上文字,帮助他们从图像阅读的习惯发展到文字阅读的习惯。图画书是启蒙书。启蒙阅读的乐趣,把书当成自己的好朋友,那么,他将来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会成为一个自主自动的快乐读书人。

阅读习惯与品格培养的重要关系:
**在电视卡通玩具电子游戏等种种单向学习模式的充斥下,阅读很重要,把阅读变成“不是用威逼利诱”而自动爱上的习惯,更是刻不容缓!

培养小孩阅读的习惯最好的开端始于绘本阅读,而绘本正是儿童从图像阅读通往文字阅读的最佳工具。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在为孩子选玩具、扭开卡通频道之外,现在,为孩子挑选有素质的绘本也可以是另外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哦!

**通过接触绘本,孩子不仅仅是拥有一本书而已,而是拥有丰盈的故事里蕴含的環境關懷、知識教育、創意趣味、梦幻想像、美感赏析、人格教育與心理調適等多层次的熏陶以及内化的省思。

**在这篇摘自洪兰教授著作《教出品格力》的段落里,清楚的阐明阅读习惯与品格培养的重要关系:“阅读对品德的重要性在于,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故事不是事实,但是它是真实,孩子从真实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为,而这行为是父母、老师、社会所允许的。

故事的好处是它不是说教,它是从细腻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鸣,使故事主人翁的行为变成孩子模仿的榜样。又因为孩子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同样的故事,这故事所要传达的意义便深植孩子心中,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儿童绘本能让孩子学到什么?
有许多的图画书都是出自世界知名的插画家的手笔,无论在插画和故事叙述上都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图文构思巧妙,多阅读对提高孩子对美及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理解力等都非常有好处。

亲子共读的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更容易认同父母。

给孩子选择儿童绘本一定要适龄吗?
适龄不是选书的唯一重点,不过可以作为参考。实际上很多图画书是可以夸年龄段阅读的。

孩子从多大开始阅读儿童绘本比较好?
从0岁开始就可以阅读,不过不同的年龄段阅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

24.4.10

解開孩子的交友問題


通常3~6歲的幼兒多已進入幼兒園,開始面對「在群體生活中交朋友」這件事情。不過,不同個性、不同年紀的孩子,在友誼上表現也大不相同。猜猜看,其他家庭孩子的交友難題和你家的相似度有多高?

Q1. 孩子認定的「麻吉」變成別人的好朋友,他覺得很受傷,我該怎麼幫他?

「龐龐說我像跟屁蟲,他現在都只跟小志做好朋友了。」有些孩子情感豐富,認定別人是好朋友,但是太過依賴或黏膩時,可能朋友反而會不想理他。這樣的狀況跟孩子的個性,以及兩個孩子對「朋友」認知上的不同有關係。2~5歲之間,孩子大都是因為共同遊戲而聚集在一起,就算常常換朋友,孩子也不是那麼在意;但5歲以後開始有較固定的好朋友,才比較會出現因「麻吉」跟別人好而傷心的情況。

給爸媽的對策:

每個孩子因個性及成長經驗的不同,表現出來的人際互動和情感也不同。情感發展較早熟的孩子,比較在乎自己與友伴間的互動狀況;沒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則偏向喜歡與比自己大一點的友伴相處,因此被嫌「跟屁蟲」的機會也相對多一些。

爸媽面對孩子傷心時,請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慰,傾聽他的感受和傷心;另一方面,也要讓孩子了解同伴的立場與想法,例如:好朋友可以不只一個,有時候也可以跟不同的人玩。平日請多和孩子討論與友伴相處的感受,讓他知道朋友相處模式有很多種,讓他慢慢學會「好朋友之間除了一起分享,也要讓對方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必整天黏在一起」。此外,幫助孩子擴展他的友伴群,找到新玩伴,也是撫慰受傷心情的方法。

Q2. 孩子跟我說沒人要跟他一起玩,請問我該怎麼辦?

「我不要去學校,都沒有人跟我玩。」這是孩子不肯上學常見的理由。進入新團體多半需要適應期,如果孩子是學期中才進入幼兒園,或是下學期才開始上學,這時別的孩子們已經互動一段時間,形成自己的小群體,新加入的小朋友如果個性比較內向或愛哭,就不容易很快融入群體中。當然,有一些孩子長期抱怨沒有朋友,這可能就牽涉到孩子的個人特質與行為了。

給爸媽的對策:

孩子抱怨沒朋友時,爸媽必須先釐清問題,例如:孩子是每天都沒有朋友一起玩,還是那一天剛好某個小朋友不跟他玩;趁著接送孩子時,聽聽別人眼中的他是怎樣的小朋友。當孩子的困擾是因為太害羞、不會表達想要一起玩時,爸媽可以提供改善的方法:例如教孩子打招呼的方法、練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由爸媽示範向小朋友說:「小玲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

在學校裡,老師的角色對幼兒結交朋友也相當重要。爸媽需要跟老師多聯繫,把難題與老師討論。透過老師在教學活動上的設計,安排許多小組式的遊戲,例如:一起搭積木、蓋城堡時,孩子就比較能產生互動;或讓被動的孩子加入友善孩子的小組,比較不易被忽略;同時,也可邀請熱心的小朋友幫忙帶領,例如:「請你幫忙帶他去美勞角拿蠟筆。」孩子之間多一些個別相處的機會,更能培養出友誼。


Q3. 我的孩子和朋友吵架了,該怎麼幫他們和好?

「今天玩扮家家酒,沒讓安安當公主,她就生氣不跟我玩了。她還罵我最討厭!」 原本是好朋友,卻可能因為一時的事件而吵架,有些孩子的確會因此而傷心、難過,有些則會另結新歡。大多數孩子在小小年紀倒不會記仇吵到底,有時爭吵完後,因為下一個活動是彼此都喜歡的,又很自然地一起玩了。

給爸媽的對策:

孩子和朋友爭吵心裡一定難受。爸媽可以向孩子表達理解他的難過,例如:「吵架真不好玩!」同時要幫助孩子釐清「兩個人在吵什麼?」「想要跟朋友說什麼?」了解問題癥結後,你可以鼓勵孩子做卡片給這個朋友,或舉辦家庭聚會,讓孩子練習當小主人,邀請幾個朋友一起來家中玩;但必須請他決定要邀請誰,而不是代替他決定還要不要跟吵架的對象做朋友。

如果孩子在吵架後一直被拒絕,覺得很沮喪,就需要先重建他對自己的信心,然後才做下一步溝通,例如:「如果是媽媽,也會很難過,可是媽媽會想想班上還有誰可以做我的好朋友。」讓孩子知道朋友之間可以互相選擇。


Q4. 老師說我的孩子會拿糖果和零用錢分給同學博取友誼,我該怎麼處理?

「媽媽,我還要再買QQ糖,小威很喜歡吃耶。」有時候,孩子會陸陸續續有很多文具不見或央求媽媽重複買一些東西的狀況,直到學校老師跟爸媽說,才知道孩子把東西都分給「好朋友」;有些孩子只是很單純地想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罷了,但有些孩子可能誤以為給別人東西,別人才肯跟他做朋友,同時又拿捏不清哪些東西適合給、哪些不恰當,所以就出現看似用物質博取友誼的現象。

給爸媽的對策:

當爸媽發現孩子把友誼變成一種類似「交易」的行為時,請先不要責怪孩子,而是先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討論中帶著孩子想一想:拿到東西的人一定會對他比較好嗎?如果不是分享糖果和錢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有什麼是好朋友之間可以分享的事?

透過圖畫書,往往更容易和孩子討論,例如《小雞上學》這本書裡,原先小雞覺得自己都交不到朋友,但是後來每種動物都發揮自己的專長來表示友好,河狸幫忙搭橋、兔子會跳躍、青蛙會教游泳……,小雞終於和大家手牽手成為好朋友。當爸媽陪孩子讀讀這個故事,孩子將能慢慢體會出,想成為「好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種,而且也讓孩子發現彼此真心對待比給予物質更寶貴。

資料來源:http://www.kimy.com.tw/project/edm/47/47-99-0311.html

26.3.10

在象牙塔的日子


你還記得大學生活是怎麼過的嗎?

在那段青春歲月裡,所有的悲傷或欣喜應該都是非常單純而美好的吧?

我沒有真正體會過那份一邊單純地唸書,一邊單純地談戀愛,一邊單純地忙著周旋於團體活動中的單純生活。


我的大學生活很忙,忙著一邊打工賺錢繳學費,忙著適應國外的生活文化,忙著應付那些偽裝的臉孔,現在回想那段日子,唯一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暮色的校園裡,我總是那個匆匆趕路的人……。

也許是因為修讀大學時,我已經錯過十九、廿歲的年紀了。我以一個外籍學生的在職身份,混在單純的校園裡,除了忙著啃完教授的指定參考書,我的生活重心就是計算著打工賺來的微薄薪水,是否足夠應付下一個學期的學費……。

上個月因為工作關係,我和幾個夥伴在博特拉大學(UPM)設了一個皮紋檢測站,為該校的學生講解指紋知識,現場的反應非常踴躍,年輕的學子都很想了解自己的先天特質和各項才能所在。

和年輕人聊天很有趣,他們的世界裡非黑即白,雖然說在現代科技下成長的孩子不再像我輩般純純、蠢蠢的,但是在象牙塔的日子,還是比較簡單。

我們的皮紋檢測站,三天下來接觸了上百名學生,有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專長領域、智能優缺點、個性特質和學習風格等一點也不了解。加上我國的固打制和學額分配等問題,許多學生不一定能選修自己理想的科目……就這樣,有些人矇矇懂懂的走進了象牙塔,矇矇懂懂的上課,矇矇懂懂的畢業,然後在社會上找一份能夠溫飽的工作。

你的大學生活是怎樣過的?是在自己的選擇下度過還是被迫安份於別人替你作的主?

16.1.10

其實男孩要這樣養育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
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
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
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於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係,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鬆、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於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4.1.10

生氣的源頭


上個月出席了一個講座會,談論的主題是「情緒壓力」。

出席講座的人以在職女士居多,少部份是家庭主婦,而男士卻是現場最稀少的人種。

我一個人出席,V 本來答應陪同,可是後來因為有要事走不開,結果只好孤伶伶一個人坐在一角,小心觀察和聆聽。

如果要通過一個兩小時的講座,學會情緒智商並因此消化了自己的壓力,那是不可能的事。不過,聽講座和讀書一樣,在那沉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兩件事讓你突然頓悟,或成為借鏡,那麼就值回票價。

座上有個在職媽媽提出疑問:「我經常打孩子,她今年三歲。打了孩子後我又害怕又心疼,怕有一天她和我不再親近。三歲小孩到底能記住多少事?我該怎麼辦?」

主講人郭紅蕾的回答非常干脆:「妳打孩子的原因是甚麼?是對她有所期待還是惹妳生氣了?」

在職媽媽:「她惹我生氣。下班回到家已經疲倦,可是卻發現她不做作業,不聽話而且很頑皮。」

主講人反問:「一個只有三歲的小孩,妳能期待她做些甚麼?她能成就哪些大事?孩子那麼小,她今天無法對妳的情緒作出反應,但是這將會是她記憶中的一部份。試問,妳生氣的源頭在哪裡?肯定不會是因為回家後看見孩子頑皮而生氣吧?」

在職媽媽不再表態,現場的氣氛突然冷了下來。有人是否開始在思考了?

我們的教育指導一個人要控制脾氣和情緒,然而正確處理各種情緒的方法不是壓抑、排斥、否認或忽視真實的感受。相反的,是在情緒出現時,在它自然流露的同時,我們要合理的區分、發現並利用這些信號,以及信號產生的原因,才能真的避免所謂的「壞情緒」。

當我們開始發現或觀察自己的感受時,「情緒」已經減少很多。

11.12.09

「右腦型」的思維特質

偏重右腦學習的人,他們的學習態度往往是關心著「是不是有用」。在他而言,「有用」的定義與左腦型的人又大不相同(左腦學習的人的原動力通常只要是“應該”學的,例如:學校規定、老師或父母的期許、工作需求等就足以讓他們去鞭策自己)

右腦型的人在學習時會思考這個知識、訊息與我有甚麼關係,將來我是不是會實際運用這個知識在生活中。

如果他覺得這個知識與他的生活完全無法結合,雖然關係到學業成績,升學管道以及未來的就業機會,但要把這些知識硬塞到他們的腦內,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要幫助這類孩子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告訴他課本上的知識,如何實際地運用到生活裡。例如:體積、面積等數學問題,要用真實生活中的蛋糕、餅乾來做解說;英文生字可以用講故事或書上豐富的圖文來學習語文……等等。

由於我們的教育是偏向左腦式的訓練,因此,那些以右腦運作的孩子,在學校裡往往是令老師煩惱的學生,為甚麼?且讓我們了解一下唄…

右腦型的思考特質:

1)依靠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實際的學習。會以直覺來解決問題

2)學習時偏愛以腦力激盪或團體討論的方式

3)不喜歡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4)喜歡團體性質的學習方式。無法安份於正規的學習方法

5)喜歡用不一樣的方法來做同一件事,不喜歡只有一種標准的對、錯答案

6)充滿創意,不喜歡遵循特定的規舉或準則

7)喜歡通過自由探索的學習方式
8)偏愛概約式的時間

9)以當下的感覺或直覺來判斷事情

想一想,思考一下,你或你的子女是偏向「左腦型」的還是「右腦型」的思維特質?

兩種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在互相交流時,就像兩性之間的相處一樣,會有所沖突也會面對無法理解的情況哦,因此,若彼此懂得尊重和認清對方,是非常重要的學問。

9.12.09

「左腦型」的思維特質


皮紋檢測報告中,有一頁是顯示一個人先天的左、右腦學習濳能值。

簡單一點說,就是通過我們左右手上的十根手指指紋,經過檢驗分析,而了解到一個人先天智能相關的數據報表,他是屬於左腦的思考特質,還是右腦的思考特質。

有些人也許知道,左、右手是和左、右腦是交叉連接的。

1981 年 Roger W. Sperry 教授與其研究夥伴,因研究大腦之左右腦功能及雙腦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生物醫學獎,接著在 1983 年日本的醫學專家品川加野博士也指出:「左右手手指與左右腦之間具有密切聯系。」

那麼,只要我們了解一個人的思維特質,並順應他的運作法則,學習就能事半功倍!

根據《學習大革命》一書作者王秀園(腦神經發展訓練師)所說:「不管是偏好左腦還是右腦,都不會影響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更無法主宰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它所反映的差異是:當我們處理一件繁複重大事件的方法與態度,亦即你的人格特質以及你應用在學習上,比較得心應手、比較有效的方法。」

「左腦型」的人就會偏愛於適合左腦運作的學習方法,這些特殊的學習方法又是如何?他的思維特質是怎樣的呢?

讓我們一起了解吧……

1) 處事態度有條理,有系統,有步驟可遵循

2) 注重邏輯與分析,理智且理性思考。

3) 做事有系統,會從多元角度和資訊中,作邏輯性的判斷

4) 偏好有條理,有秩序,有充裕資料和詳情的學習方式

5) 喜歡收集資料,製作表格和計劃

6) 能夠遵守規章、指令或守則

7) 會好好規劃、安排時間

8) 喜歡有明確的指示,告知如何去完成指定的工作

9) 學習態度深受獎勵系統,如獎狀、名次等,所激勵影響

10) 喜歡井然有序,通常做事情有計劃有秩序的方式


家長們可以通過以上來了解你家小孩是否偏向左腦型?我們為孩子製定的傳統教育制度,擬定的教學方案,規定的學習方法是否順應他的模式?亦或是違反了他的先天性?那麼,也許他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會比較辛苦哦!

不只是個孩子需要理解他的先天思維特質,成年人也一樣。我和我先生就是南轅北轍的思考模式,他是偏向「右腦型」的,因此他的處事方式往往就和我不一樣。

下一篇將和大家分享「右腦型」的思維特質。

7.12.09

挖到寶


為家長講解孩子的皮紋檢測報告時,他們經常會提及幾個問題:

1) 哪一種類的書籍適合父母學習?
2) 孩子快樂學,父母快樂教的教材哪裡找?
3) 怎樣讓孩子的感觀學習(體覺型,聽覺型,視覺型)提昇?

我本身是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買書和逛書店是我的生活樂趣之一。
和我交朋友,有些人會覺得我很悶,我的娛樂節目不多,除了書,我還是熱衷於書。

上個星期,某書局有一個清倉大減價,削價從70% - 90% 不等,於是我也很瘋狂的跑去挖寶。
前後去了那個在商場上的書展三次,我買了四十多本書。

由於我涉獵的書籍種類不算很廣,推理、商管和武俠小說不是我那杯茶,所以說買得瘋狂也不算太狂,不像朋友Jane 她只在書展上逗了一圈,就洋洋灑灑地找來卅本書裝在籃子裡付款。


不過,我倒是買到了很多和教育教養相關的書,相信當我在講解皮紋報告時,可以提供家長們更多有用、管用的好方法。

讀書的好處就是,我學到了,也能把所學的分享給其他人。

遠流出版的大眾心理學系列個人認為值得一讀,這幾本書就是花幾塊錢就被我抱回家的寶。

3.12.09

紅蕃茄的專欄


一切得從這個部落格開始說起……

「紅番茄 Red Tomato」的主編韓美鳳從朋友口中得知我有一個撰寫指紋檢測的部落格,於是上網搜查,輾轉間最後聯絡上我。

電話撥來時,我還搞不清楚她需要我提供甚麼幫助,後來經美鳳的解釋才知道,這份免費派送雪隆區域的報紙想邀我加入撰稿行列,我心想:寫 Blog 本來就是一種興趣,把自身對皮紋檢測的經驗與陌生人分享是我當時的初衷,於是就一口答應了。(反正也有稿費拿取)

後來無意中又讓我發現,靜悄悄寫了兩個多月的「指多一點」專欄後,原來身邊蠻多人發現我這個欄,有些人還會電郵詢問。

在此,和你們分享這篇「謎」,它是我在紅蕃茄開欄的首篇文章。

承蒙指教!

俄羅斯科學家:用皮紋學檢測個性與選擇職業



莫斯科科技大学,科学家透过皮纹检测,测评个人的形象和职业类型准确度高达80%-90% 以下是根据俄罗斯科学与技术月刊的报道英文翻译.

Translation of the report at the Russian 'Science & Technology' (S&T):

Fingerprints will help choose profession

Moscow scientists have revealed an interesting patter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papillary patterns on their palms have a steady relationship!

Accoring scientists from Moscow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this might allows you to judge objectively the abilities and inclinations of individuals - which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example, when choosing a profession.

Bauman, the world famous 'baumanki', has developed devices to determin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 In the new approach - not the traditional individual testing (answer the questions, draw pictures, etc.) - it is easier to say and study the dermatoglyphic parameters - the papillary patterns on the finger tips and palms.

This approach,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ventually allowing for a numerical evaluation of dermatoglyphic skin features, ie, instrumental methods to investigate objectively the psychophysical status of individuals. But the new approach does not cancel the need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methods. Rather, together they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understanding & application of personality testing.

To get started, the authors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a huge amount of data tha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One - this concerns especially the papillary patterns of the subjects: what type of pattern form a line, that is, a 'whorl', 'loop' or an 'arch' - as oriented by design & position.
Another - the psycho-physical indicators, identified by a number of traditional methods.

Of course, the author had to develop the software - for 'by hand' the daunting task would have been too much.

The results turned out that these two independent properties - right hand prints of his fingers &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have a clear and very stable correlation. In doing so, the probability of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dicators for psychophysiological status is very high: for some indicators, it is 80% and sometimes 90% ...


The full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in Russian language is available at www.strf.ru

29.9.09

客戶分享


客戶背景:

Azmi Ismail是一家中小企業老板,他和妻子Madam Lee攜手走過風雨,兩個不同性格、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創業的路上有磨擦也有輔助。倆人既是生意夥伴也是親密家人,要在生意和家庭之間處理平衡,不是一件易事;加上育有三個性格不同的孩子,他們一路走來,女主人說──最終都是因為一個愛字,讓一家人可以幸福的在一起。


他們是在一個升學教育展上認識了GeneCode皮紋檢測,做媽媽的帶領一家人聆聽皮紋師黃婉君的講解後,當下就決定為一家五口做一份皮紋檢測,希望可以更了解彼此。


問:甚麼原因讓你決定全家都做皮紋檢測?

Madam Lee:當皮紋師婉君給我作簡單的測試時,我感到很意外。人是何其复雜,但是卻在指紋中簡單清楚的透露了一個人先天的性格,不需要拐彎抹角地探詢。我覺得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教育孩子,都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問:說說你對兩夫妻和孩子之間的個性認識吧。

Madam Lee:我有三個兒子,分別181110歲,都是我親手帶大的。三人各有各的脾氣、喜好也不儘相同,要認識孩子的特質雖然都可以從觀察中略知一二,但是我覺得也不一定是真正地了解。


我結婚都快廿年了,兩夫妻當然是彼此了解的,但是對自我的認知有時卻是從別人身上發覺的。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當有人說出自己的缺點時,心裡一定不舒服;但是皮紋檢測是一項先天的人格測試,它讓我更認識自己。


問:做了檢測報告後,你在教育時有作出哪些調整嗎?

Madam Lee:個人覺得皮紋檢測有80% - 90%的準確度,特別是在人格特質和大腦智能分佈強弱程度。另外,我知道孩子們的學習感觀也不一樣,有一個是聽覺型,另外兩個是體覺型+ 聽覺型,我就教他們讀書時要唸出聲音,要專心聆聽以及做筆記等方式,漸漸地發現很管用,也看見三人的學習情況在進步。特別是18歲的大兒子Hafidz,無意中發現他把婉君給他的建議一一記錄在電腦裡面,用來時時刻刻自我提醒。


問:三個孩子的學習,你如何作出安排?

Madam Lee:我知道原來老大Hafidz 是個認知型的人,他是個有主見,比較自我中心,凡是以自我發現和自我領悟為主的人。以前我覺得他個性很強硬,現在我知道這類型的孩子不能用權威式的方式來和他溝通;所以,我就和他好像朋友般相處,儘量避面直接指示,讓他有所选擇。我知道他愛面子,所以也會照顧他的自尊心。


老二Hakim原來有逆向思考,以前我一直以為他學習能力是三人中比較弱的,現在我會用適合他的方法來講解,他在學習上不明白的地方,我也終於了解真正的原因了。 Hakim的強勢在大肢體和音樂方面,所以加強了我對他在運動和舞蹈上的信心。由於這孩子的作風另類,獨特,所以我會花更多時間讓他了解自己與眾不之處,並善用他的優點,加強他的自信心。


老么Haziq 是個點子很多的孩子,我根据皮紋報告內容提供的方法,用棋類活動來訓練他的心像力,應用策略和技巧等等。他有音樂智能,所以目前安排他學吉他。


問:針對個人和夫妻之間,你(們)又有哪些的改善或分享?

Madam Lee:我們多數在公事上有不同意見。以前我經常抱怨我的先生Azmi Ismail 做事反反复复,不懂堅持,而且常常更改策略,皮紋報告卻讓我發現他另一面的優點,就是懂得隨機應變,會從多元角度來看待問題,也正是為何他會以不斷改變來讓事業更上層樓。


另外,他向來習慣聆聽意見而很少做筆錄,經過婉君的講解後,他終於了解自己的學習感觀是不能單靠聆聽就可以記下所有事務,應該把它們一一寫下來,分先後次序再作出安排。


我們以前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又不認同別人的意見,現在通過這份報告,讓彼此更了解彼此。Azmi也明白了我當初在決策上的建議是對的,不是空口說白話;我更理解他的性格和做生意的方式。婉君幫助我們了彼此的強、弱,在事業上我們更懂得如何互輔。夫妻的感情比以往更好,更懂得彼此尊重和認同,我們的口角也比以往减少了。


問:皮紋檢測報告的內容,哪一項令你印象最深,為甚麼?

Madam Lee: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八大智能和大腦強弱分佈排行表,我沒有想到我的夢想不單只是一個夢,而且還有實踐的機會。皮紋檢測讓我更確定除了做生意,我還有第二個合適的職業方向。


我有數學邏輯智能,語文智能和人際關係智能,所以我決定先搞好自己的口才,目前在KDUToastmaster課程,明年決定選讀Business & Finance Management。除了做生意,我的願望其實是當一名講師,感謝皮紋檢測報告讓我更確定自己的天份,希望有一天我能為馬來同胞做激勵課程的講師。


我覺得人不是全能的,只有找到自己的特點,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希望父母或工作人士可以通過皮紋檢測來了解子女或個人的天賦,那麼才會減少走冤枉路。




5.8.09

我愛你。

向家長講解孩子們的皮紋檢測報告時,有時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情況。
這一代的小孩很幸福,他們的爸爸媽媽都清楚知道身教很重要,
禮儀很重要,知識很重要。
因此會把很多精神和耐性用在小朋友身上,
希望孩子從小學習禮義廉恥。
特別是對孩子說「對不起」,「謝謝」,「我愛你」。
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個性,偶爾會耍耍脾氣。
做錯事了,嘟起嘴巴,不肯說「對不起」。
收到禮物,甜甜地笑了,卻忘記說「謝謝」。
最冤枉的是,爸爸不小心弄翻了小朋友的積木,
孩子一哭,他就慌亂得一直說
「對不起,都是爸爸不好。」
有些孩子,別以為你對他講道理,他就一定明白人生大道理;
偏向右腦型的孩子如果你告訴他心裡的感受,
說出你的感覺,表示你的情緒,
他反而會心動,會開始意識自己有多麼調皮。
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轉寄的網絡小品,和大家分享一下。

..........................................................................

老爸問兒子 4 次「那是甚麼?」,兒子回答 4 次「麻雀」後,
不耐煩大發雷霆;
老爸不發一語,進屋拿出自己多年前的日記本,叫兒子唸片段:
『幾天前兒子跟我在公園玩,他問了我 21 次「那是甚麼?」,
我回答了21次「麻雀」,每一次都是緊抱著他,
慈愛的回答我那純真的小孩』
兒子沉思片刻後,緊緊擁抱父親。

20.7.09

我和皮紋檢測的故事

攝影:二帥

當初決定從事指紋檢測這個行業時,我的初衷很簡單和明確。

故事該從兩年前說起…。

那時是我工作經驗裡最忙亂,最不知去向,最疲倦的時刻,曾經試過好幾次我快要承受不住那份無形的壓力了,將近就要放棄的階段。

我試著和身邊的朋友提及工作狀況,試圖從這些人的經驗裡去確定到底是我個人的能力問題還是別有原因。

當然,所有的詢問最終都不會有結果。

自我省視一段時日,我決定離職休息一段日子,然後再重新出發。

就這樣,以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我在家無所事事三個月,最後又回到了職場。

我的新工作比從前更具挑戰,責任明顯更加吃重,心情卻一天比一天沈重。

不管你是否相信,有些事情的相遇的確需要機緣巧合。那麼巧,在我人生需要一個轉彎時,經由介紹我認識了皮紋檢測,基於好奇心,我自己做了一份皮紋檢測。

報告在幾天後出來了,我和先生一起聆聽皮紋師的講解。

廿多頁的皮紋報告中,有兩個重點對我個人而言,感受特別深刻。

第一點是先天智能方面,我的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非常低落。

逆境商數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抗壓能力以及當他面對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一個逆境商數低的人,在生活、學業或工作上會比較容易感到沮喪、迷失,處處抱怨,逃避挑戰,缺乏創意,而往往容易半途而廢或自暴自棄。

第二點是ATD學習敏銳度。我的ATD角度非常大,換句話說,學習上的領悟比別人慢,需較多的時間來消化。可是由於本人是個急性子,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習方面的思考反應緩慢,是影響個人表現的因素之一。

如今,我成為一名皮紋師。省視自己的皮紋報告時才終於明白,有時候自以為很了解自己,其實只不過是皮毛而己。

心中解不開的結,終於在一份皮紋檢測報告裡,輕輕地解開了。

8.7.09

誰的標準

Photo by: Joshua


家長常常問,面對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要如何教。

這個問題幾乎是每個家庭最難解開的結。

孩子對於父母也有結,他們同樣也會低咕,為何爸爸媽媽從來不聽我說話。

從工作中發現,那些最能掌握孩子脾性的父母,往往他們先學會聆聽和了解。

我經常對家長說,和小朋友相處,有時就像在玩一種心理遊戲

首先要捉摸他的內心想法,要站在和他一樣平等的高度去觀察,要真誠的張開耳朵去聆聽他分享的意見和趣事,那麼才有辦法去了解小小的腦袋裡,到底裝進了甚麼新鮮事。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也許都曾經面對被大人批評不聽話的時候;當時如果有個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多麼好。可是這人會是誰呢?

一般人喜歡小孩乖巧聽話服從,其實並不懂得尊重小孩的想法及自主,久而久之,小孩變成了不敢批判發問的大人,人云亦云,不置疑,不深思,不追究。

那些勇於發表意見的小孩,從小就被大人強壓著,不可以狡辯反駁發言,小小的心裡永遠有一股發狂的聲音即將衝口而出。然而一個孩子永遠無法戰勝大人,最終小孩和父母疏離,兩代關係越來越淡薄。

聽話和不聽話其實沒有一個真確的定義,那個標準的高底在於各自父母的尺寸。如果你要一個凡事都聽話的子女,那麼就要學會忍耐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如果希望兒女能夠在自主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就要思考自己的標準放在甚麼位置上。

和一個小孩相處就像在和一個朋友般互動,猜猜他的情緒,再與之深談;看看他的神情,再聊一些他鐘聽的課題,或許會比較容易「教」。

問題在於,有多少個父母願意不當家長,而做子女的朋友

此文刊於中國報

17.6.09

先看別人的優點


提供皮紋檢測的諮詢過程中,有好幾次的交流經驗令我印象深刻。

曾經有一次的經驗是發生在巴生的一個家庭,受測者是個小學四年紀的學生,小女生的母親在聆聽皮紋報告前,事先在電話中對我說,她的丈夫是個很自我中心的人,如果在講解報告的過程中有得罪之處,希望我能釋懷。

小女生的十根手指以正簊紋佔了多數,其次是簡單弧兩種類型。從皮紋學的角度分析,小女生的先天人格特質屬於社會型和開放型,這孩子是個温柔隨和,不喜欢冲突,體貼且不喜欢勉强别人的人;然而,她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緒和意願,比较害羞,被动而且不会主动建立人际關係。

教育社會型的孩子,要注重他的生活與學習環境,特別是他們的交友情況,由於社會型的孩子比較容易受環境影響,喜歡模仿他人的做事方式或行為舉止,換句話說,他們會好的也學,壞的也學,主見不足時傾向遵循別人的意見。

在學習方面,她是那種一步一腳印,適合以按部就班的方法學習。教學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耐心,因為他們的學習起步比一般人緩慢,需要大量的訓練,由於較注重程序與規律,她只會在認知的规范中全力以赴。

由於孩子是個自信心不足且個性敏感,父母在教育和相處的方式要特別注意小女生的身教和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讚美。面對一個缺乏自信的孩子,首先要肯定她的意見和看法,並指導她依自己的主意作出判斷。也許這孩子的意見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如果不給她機會嘗試,她永遠不能理解父母反對的理由。

可是在講解皮紋報告的過程中卻發現,孩子的父母卻往往給予負面的反應,無論小女生做出任何的建議,父母都投以反對意見,而且經常以負面的情緒來回應。特別是小女生的父親,常常認定孩子是個「沒有用」的人。

小女生的皮紋報告中顯示其先天智能方面,心像力和图像力非常優勢,而且小肌肉(如手指)的操控很敏捷;另一方面,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中,小女生的視覺空間智能排行第一。因此,我建議家長在繪畫和手工方面多給予訓練,並應該鼓勵孩子展現自己的優勢智能以扶持弱勢智能,從中協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小女生的母親也承認她在繪畫方面具有才華,從幼稚園到小學階段,每年的繪畫比賽都得冠軍,她畫的图畫常年貼堂,然而小女生的父親卻一再認為學業成續不好就代表差勁,所以常常用孩子的數學和語文成績來打擊她在繪畫的表現。

有時候,我們會放大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一個人的優點,儘管這個人做對了一百件好事,但是只要他做錯一件事,這壞事必然留在大家的印象裡。

作為一名皮紋師,我的責任除了解釋皮紋報告,也希望受測者/父母通過這份報告發掘自己/子女的潛能,讓他們從中找到了個人發揮的領域。

針對巴生這名受測者的檢測報告,我建議父母多留意孩子的優點,不要凡事都往壞處著手,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長期下去不管做任何事都不敢拿定主意,更不敢展現自己的才華,久而久之,她的光輝會漸漸地暗淡,漸漸被埋沒……。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學習的成長環境,因此,當我們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斷一個小孩或一個人的對與錯,優與劣,強與弱時,是不是應該也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去分析,才算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