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一點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一點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6.5.14

【转载】一位妈妈兼幼教工作者给小学家长的建议


第一个小秘密:

你的孩子,如果在幼儿园阶段,轻轻松松地玩了3年。没有学过写字,没有学过算术,没有学过英语。那么,在他进小学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他都考不了高分,不会给你带去荣耀。

这是大家先要做好的幼小衔接准备。

既希望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开心,无忧无虑,又希望孩子学一天,就能超过别人在幼儿园学了一年的孩子,这个假设太违反能量守恒原理。上帝如果真答应了你的这个请求,估计他会在别的什么地方关一扇窗。

不让孩子提前学的好处很多,连小学老师都是这么说,我就不一一罗列。在我们家,我看到的最大的好处是,因为他不懂,所以他很认真听讲,很认真做作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的分数一次比一次高,他尝到了认真听讲的好处,认真做作业的好处,更发现,原来通过我的努力,很难的东西可以变得很容易。我们收获的是健康的学习习惯。

kindy0213_540_360_100

第二个小秘密:

要让小学老师知道,你的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学过写字和大量的计算。并用语言和行动告诉老师,我们正在很努力地追上大部队。

现在的大潮流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开始学习写字和数学。如果你的孩子是少数,一定要找机会让老师知道。我接触过很多小学老师,他们传递的都是同一个信他们不喜欢不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他们并不是讨厌学习成绩不好孩子的家长。家长们以为如果自己孩子的分数低,一定会被老师厌烦,这是家长们的一个认识误区。所以,你需要让老师们知道,我的孩子现在分数低的原因,我们正在努力赶上。老师们特别喜欢这类家长,哪怕他的孩子分数并不高。

玉米班上有一个同学,在上学前已经学了很多。一年级的时候,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玉米佩服得不得了,因为他经常回来提这个孩子的名字,所以我们也就跟着记住了。

到开家长会,老师读一串表扬的名单,我都听不到这孩子的名字,就觉得很奇怪,不过当时大家都不熟,也不好意思八卦。后来,听一个认识的家长说,这个孩子上课不认真,影响周围的小朋友,老师烦得很,跟家长沟通,家长觉得我们家孩子就是聪明,不听也都会,每次都能考高分,所以也不管不问。老师对这一家人烦得不行。

三年级真是个分水岭,这个孩子成绩现在早就已经落到中等偏下的位置。

第三个小秘密

如果你的孩子在上学前没有考过试,他刚进学校,你已经陪他一起很认真地复习了,却拿回一张很低分数卷子,最大的可能是他不知道什么叫考试。在和他订正知识点前,先和他一起搞明白,考试是什么东西。

考试的正确概念和a,o,e一样,不会自然而然地跑到孩子的脑子里。

我就遇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孩子,班里考英语,他交了一张空白卷子上去。妈妈觉得奇怪,明明昨天在家和他一起复习他都会啊,怎么卷子上一个字都没写呢?回家后,妈妈问孩子,孩子说:我做了呀,我把所有老师纸上写的那些都读了一遍,空出来的,我都读了。

原来,孩子的学校要求一年级的孩子不留书写的作业,每天回家的作业只有读,读过就算完成了。孩子以为发了考试卷,把卷子读一遍,连需要填空的,上面没有写的都读了,就算是完成了。

这是个好孩子,一个考了零分没有哭天抢地,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是会的,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一个好妈妈,一个看着一张零分试卷仍然能很平静不发飙。

找到了原因,咱下次再来。人就是这样慢慢长大,不是吗?

第四个小秘密:

进小学的头一年,无论如何,不管孩子做了什么让你难堪的事情,请不要对孩子发火,更不要让孩子难堪。如果一年实在坚持不了,请坚持一个学期。如果一个学期都坚持不了,请至少坚持三个月。

至少坚持三个月,是因为这时候大部分学校,已经完成了一次期中试,这次考试,能让你看到你们的努力结果,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

如果你的孩子,在入学前没有学习过小学的内容,他掌握知识需要的时间肯定比已经学过的孩子要长。所以,我们不能以今天老师教了,怎么别的孩子会了,你还不会,来要求孩子。但是,期中考试(如果老师不超学习大纲的话),考核的是孩子在这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果,这个阶段拉得比较长,上学前没有学过的孩子,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反复,如果方法得当,也都会得七七八八了。但是课堂小测验,当天的作业,就比较难能反应出孩子的努力过程。
家长平静坚持的时间越长,你和孩子的收获就会越多。这个世界上,有一条规律适用任何事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第五个小秘密:

老师喜欢会听课,思维活跃,愿意守规则的孩子,哪怕孩子的成绩不是最好。

咱们论坛里有不少一线教师,你们可以来证明一下我的这个观察结果。

06岁,我们没让孩子写字,没有让他们去学数学,那让孩子学了什么?我们教会了他们倾听,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会他们需要尊重他人,不能破坏环境。

这正是小学老师喜欢的。

第六个小秘密:

给了孩子新的教育,不是放他们傻玩六年,玩的这六年,要建构的能力很多,如果只是傻着玩,上学自然就能学好,那大山里的孩子学习应该最没问题。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我们的教育方向就是观察孩子,帮助孩子,使孩子的成长朝向易于生存的方向,朝向将来社会所需的人格品质的建构。我们知道环境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与遗传的影响是同等大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我们所设计的环境因素完全由儿童决定。实际上它是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支持之下,根据孩子在环境中的发展状态不断调整——反思 ——再调整而来的,是我们与孩子共同创作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我们和孩子。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具体的,不是一个良好人格易于生存这样的词就能解释了的。

这个目标共有十五个项目:(一)使孩子成为他自己(二)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三)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四)天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五)天然的对工作热爱(六)使人类发展的质疑和解疑特质(七)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八)对人类文化和自然具有同等的兴趣(九)头脑清楚(十)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十一)无意识的对群体的兴趣(十二)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十三)易于适应环境(十四)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十五)抗冲突能力

真正会玩的孩子,都有很强的探索精神,专注力一般会比较好,也不用特别担心他的学习,哪怕暂时落后一点也没关系,人生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看的是谁的后劲足。所以在上小学之前,先培养孩子学会玩很重要。

玩和学本身不是对立的。如果没有大人的不当干涉,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单脚跳和做数学题一样快乐,画画和写字各有乐趣。都是不同年龄段自然而然会发展出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我们成年人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环境,能够提供适当的材料,提供适当的帮助。

第七个小秘密:

如果你自己曾经对学习和分数产生过恐惧,那么你有很大的机会把这种焦虑移情到孩子身上。当你相信学习并不难,分数并不是唯一衡量成功的标准,可能焦虑会随之而散。

在幼儿阶段中,如果家长和老师很少对孩子评价的话,孩子会处于一种很懵懂的状态。孩子上小学了,哪怕他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一般也不会对分数很敏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焦虑,很放松,孩子一般就不会对分数敏感焦虑。这是已经从我们儿子幼儿园毕业的家长,跟我们谈的经验。

第八个小秘密

孩子就象刚出生时,不知道什么是苹果一样,他刚刚上学也不知道什么叫分数。你对孩子拿到的有分数试卷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怎么认识考试分数。一边吃着苹果一边表现出愉悦和一边吃苹果一边表现出痛苦,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会完全不同。好分数你表现的异常欣喜和低分数你表现的沮丧愤怒,同样传递的是分数是个神奇的东西。如果你更在意孩子是否掌握了知识点,那么请对任何分数都保持平常心

8个秘密潜在的内容:
1、如果父母在孩子上学前就给孩子建构好相应的一些内在的东西:比如把幸福感不要建立在老师的重视上;比如在孩子的相应敏感内培养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比如帮孩子建立足够的自信心;比如在玩中让孩子学到一些东西。。。。

2、在孩子出现这个问题之后,家长要坦然面对,帮孩子去解决,去适应,而不是自责、难过!

家长们担心,孩子进了小学,刚开始的时候,分数没有其他同学高,会导致孩子自卑。这是很多走在新教育路上的家长,最担忧的问题。在担心孩子会因为分数不高而自卑之前,我们大人先想明白,什么会导致人自卑?是不是人只要不会什么东西就会自卑?我们会因为自己不会上淘宝买东西而自卑吗?我不会用支付宝,每次用支付宝的时候,都要看半天说明。但是,我不会因为这而自卑。因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不能熟练使用支付宝,会令得我的生活质量下降,我一定有能力很快学会。所以,我不会因为现在不会使用而自卑。我这个例子是不是可以推翻,孩子如果考了低分就一定会自卑的假设?如果考了低分,是不是会引发孩子自卑?答案是:当孩子考了低分,并且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学会的时候,他肯定会自卑。

第九个小秘密:

你的孩子接受的是新教育,它不是天才教育,他最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你养的这个普通人,他不会因为校规要求不能留长发而跳楼,不会因为得不到爱而去寄情网络,不会因为别人说吸毒很酷而去染上毒瘾,他的心里永远会给家留一个角落,他热爱生活。。。。。。 

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想,孩子只要健康就好,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我们想,孩子只要快乐就好。孩子大了,我们是否还在为我们的初衷而努力?


文章转自: Brainy Parenting 亲子教育

13.2.14

煎熬的8天

昨晚上床睡觉时已经是半夜两点钟。

回想起这些天发生的事,要到昨天我才真的是放下心头大石。

先生在上个星期持续发烧不退,我在他发烧第三天时突然意识到需要做一次血液检查,确定一下是否中了蚊症。报告出来时血小板浓度指数下跌至130 (普通150-400),诊所的医生告诉我们说初步怀疑是蚊症,但是先生除了血小板下跌,发烧和疲倦,黑斑蚊症患者会出现的红点及骨痛特征他完全没有。

一般上如果是病毒感染至发烧,血小板也会下跌的,所以症所的医生介绍我们先买6瓶装的鸡精补充体力,此外它还能帮助提升血小板的指数。

先生已经三天 吃不下东西而造成胃气,他连喝白开水也会导致肚子不舒服,加上拉肚子和呕吐,我们无计可施之下在第四天开始喝鸡精。

我以为喝完了5罐,第二次的验血报告应该会带来好消息,结果他从130点的指数又再下跌至96点,可是在这一天他的精神很好,完全退烧,不过,他有少许的骨痛同时出现红疹。

我们征询医生是否需要安排入院,医生说如果是蚊症,留院处理只是吊盐水和验血,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以自家处理,另外,血小板 下跌至96点在蚊症而言属轻微,医院一般会建议患者作血液检查但是不需留院(政府医院要跌至20-10点,部分私人医院50点),我们当时傻傻地听从医生建议,决定每天往症所验血。

决定不入院换来父母的忧心,我想,只有我先生本人不想入院,我和他的父母亲都希望尽早入院观察,最起码有医疗人员照顾,这比起我本人亲自照顾安全多了。

为了这事,我已经三天没上班,两个小孩往婆婆家住,我每天陪着他出入诊所检查,他的精神时好时坏,自己却帮不上忙,加上担心他的血小板在短时间里起伏很大,那种精神和心里压力把我压得很难受。

蚊症可不是普通小事,如果处理不当,随时送命。我觉得我没办法再接受这种折磨了,车子一开,我就把先生送去私人医院。

唉,原来天底下也有不赚我钱的医生,他看了先生的验血报告后说,那只是一般的血液检查,不足以确定是否证实为蚊症。

医生告诉我说,“你知道了蚊症又如何,这是一种没有药物可以治疗的病毒感染,最终是在于患者如何看待自己,他面对病情的心态很重要 ,你先生精神很好 ,没有蚊症特征,你无需在一天之内做两次的血液检查,不如第二天早上再到医院验血,确定是蚊症再决定是否入院留医吧。”

就这样,我们又离开了医院。回到家,邻居们纷纷给我俩送上关怀和经验分享。

虽然蚊症已经很普遍,但是原来每个人的经验和身体反应都不一样,我当时很忐忑、不安、无助、压力、疲倦、思想堵塞无法冷静去观想。

幸好在这无助的时候,我和先生的老板各自都提出给我们送上豪猪枣的建议,这个昂贵的珍品在我们无助之际带来曙光,可是这天晚上,我们都没有接受老板的好意。

第六天一早,我们就去了 医院,报告显示血小板跌至76点,确实了是蚊症。我思前想后,不管严重不严重,先接下老板送来的豪猪枣,并坚持替先生办理入院手续。当天晚上,我给先生服用了第一份豪猪枣。

不晓得豪猪枣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效,他入院后第二天的血小板就回升了,从76升至99点,今天已是第七天,我们昨晚再吃一次豪猪枣,今早的血小板指数又再升至123点,真是高兴极了!

这一周过得真是混乱和心力交瘁,上班、背奶、照顾小孩和病人,我都一一完成了。这过程真的真的很累,来来回回的交通往返中,是我唯一可以片刻休息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冷静,不管家事多么烦恼,回到办公室面对工作还是要非常专业,千万不能被情绪操控。

我觉得自己很棒,虽然内心很害怕很忧心,这段日子竟然独自完成了那么多事。。。

16.10.13

生产记 4 -- 完整。圆满



我从来没有想过,生孩子是要用那么大的力气,要出尽奶力,一气呵成的把身体里的那个3.37公斤重的小家伙推出来。

这一推,简直充满了魔幻,只听见产房里所有的人都给我一个“赞”,大伙儿“哇”了一声笑着说 ,宝宝出来了!

还没来得及意会,弟弟已经躺在我的胸膛上,听着我的呼吸声了。

助产士和我开玩笑说,把宝宝抱紧一点,我现在要给你缝针了。

什么,缝针?我要这样抱着宝宝来缝针?

对呀,就这样抱紧他给他温暖,没有什么比 生孩子更痛的事了。宝宝在你身边,你将忘记甚至忽略接下来的痛楚。

我的天,你可别忘了要帮我打一支止痛针哦。

在旁边听见我们对话的护士忍不住笑了 : 女士,你终于有心情开玩笑了!

弟弟紧紧地被我抱在怀里,婴儿初生的肌肤还是皱巴巴的,可是他的脸色红润,才出生几分钟就张开了眼睛。

助产士说得没错,孩子抱在怀里,我真的没多余的心思去管其他的痛楚了,我们开始有说有笑,我告诉她说,刚才那十个小时的阵痛,我一点一点的去感受,慢慢舔,慢慢品。

她问:那么你说来听听,是怎样个痛。

那痛,从腹部慢慢延伸到脊椎去,痛到一个程度时背后感觉凉凉的,然后又从脊椎痛到下盘,我可以感觉到子宫一张一紧在收缩。。。当我痛到下盘骨时,我感觉快要生孩子了。

在打了一场仗之后,我的产房可算是平静下来了。从我的角度看过去,有点滑稽的是我看见助产士忙碌的手势好像在缝衣服,我们不说话时,她专心的在穿针引线。

躺在病床上呻吟之前,我只是匆匆的吃了一条巧克力面包和喝了一包巧克力奶。经过了 10 个小时的阵痛和45分钟的推挤,我的喉咙又干又渴。

助产士缝好针之后问我,你现在想吃什么吗?

我说,我需要一杯很大、很大杯的白开水。

14.10.13

生产记 3 -- 痛,并快乐着

Giving birth is a huge achievement by a woman -- picture from web


美女医生看我痛得那么可怜,再次游说我打一支止痛针。

我忍了将近五个小时,实在不想忍下去了,点点头同意打针。

当时,我一直鼓励自己,我一定要自然分娩,我要从头到尾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一场生命的初生,我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35年前是在怎样的折腾下,从母亲的肚子里滑出来,妈妈所经历的惨痛和喜悦是多么的极端啊,而那么幸运的是,我刚好是个女人,我可以生小孩,我可以体验怀孕到生产的整个生命的成型过程,那么珍贵的机会,我一定、一定也要去经历一次。

面对妈妈,我无法好好的告诉她为什么我一定要尝试自然分娩,虽然她一直觉得我这次的选择是让自己的身心承受不必要的煎熬,可是她也从来没有表示什么,直到我把孩子生下以后,她才告诉我说,其实她很希望我选择一个比较轻松的方式把宝宝生下。

女子有些勇气,是不到最后一分钟,都无法预见她勇敢的力量来自何方。我以为,这辈子就是那个怕疼痛怕得要死的家伙了,烧个饭煮个菜也深怕被灼伤的女子,竟然大着胆子,忍着痛楚也要享受这过程中的苦与乐。

从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整整一个小时里,美女医生一直陪伴在侧。 她断断续续向我报告身体的情况和宫缩进展,有时我听得非常清楚,明白所有她所汇报的事情,而且还可以回应她甚至提出疑问;可是,当阵痛来袭时,我神智模糊,我索性让自己释放压抑着的情绪,我让自己继续呻吟,哀叫甚至喊痛!

宫缩越来越频密,我却出奇地冷静。当下头脑清晰,明亮,心情很放松。当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时,这才发现原来那些痛也没有太惨痛,我可以慢慢琢磨,慢慢品尝。

傍晚五点半,美女医生说,有一间产房空出来了,她要把我送过去。

医生,我不是才开了5公分吗,那么快就进产房?我快生了是不是?

美女微笑拍拍我的肩旁,她也许不知道,这个动作可以为我这个老公被挡在房外不得入内的产妇而言,具有多 重要的一股力量。

女士,别担心,子宫口开了 5 公分时,我们都会随旁在侧,有些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完,有些人 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我看你的情况,随时可以生了。

然后,我被医务人员推进产房,在那过程中,他们不以名字来称呼我,相反,我被唤作 “那个5cm的女士”

我以为从 5 cm 到 10 cm 还有一大段距离,在没有心理准备下,生孩子的序幕掀开了!

助产士和我打了个照面,相隔了5 小时,我终于看见 了 V,心理也安心了,觉得体内充满了力量。

产房内有很多人,两个医生,一个助产士,一个护士和两个医学院的学生。医学院的学生向我作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询问是否可以让她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我心里嘀咕,妈的,我已经痛到精疲力竭,死去活来,谁关心你的自我介绍!)

我点点头,每个人都需要机会,从机会中成长和学习。我让这些未来的医生观察生产过程,也算是为这个医疗体系出了一点鸿毛力量。

这时,我听到有个护士对助产士说,哦,看她的开口开得很好啊,应该很容易就生了。接着,助产士告诉我,女士,当你体内有股力量袭来时,你就要开始推了,把宝宝推出来前,你先吸气再慢慢把气呼出来,知道吗。

不要嘶喊,把你的力量集中在~推~的过程里。

我什么也听不见,只听见 V 在耳边教我一呼一吸的声音,有时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突然把吸进去的气呼噜呼噜喷了出来;有时力气不够,推不到泄了气。大家都在给我打气和鼓励,不让我有一刻偷懒。

嘘~有一颗声音在我心里说话了。
“你不是坚持要去体验生孩子是怎么回事吗,就是这一刻了,黄婉君。”
“你要努力啊,加油啊,不要像颗泄了气的皮球啊!”


孩子出生前一刻,就像有一颗很坚硬的东西卡在肛门。我当时一直觉得自己是要上大号了,可是心里很明亮,很清晰的知道那颗很坚硬的 “东西” 其实就是我日夜期盼的宝贝。

孩子出生前有霎那的时光,心里非常清澈,就知道这一次的推挤将爆发最强大的威力,我要豁。出。去!

阵痛那么长那么久,都该结束了。当孩子从身体里推出来的那一刻,我感觉生命得到了圆满!


生产记 2 -- 生命的奇异力量

预产期过了 5 天,宝宝还是没有动静。

临睡前的晚上我对着肚子说,弟弟啊,你明天给我出来吧,妈妈捧着一粒大皮球很累了,很想很想卸货啊。

弟弟往我肚子的右边摔了一脚后,我们安安稳稳的度过了一夜。

十月四日的早上七点钟,我醒来上个厕所。

妈妈的直觉是很敏感的,第一个轻轻的阵痛来袭时,我哈哈笑告诉 V 说,昨晚临睡的那一脚原来是孩子给我们的承诺啊,然后我看见一滴一滴的红色液体从身体里慢慢流出来。

去到医院时将近九点,我开始进行连番的心音测试和子宫收缩电图,当天听说病房爆满,医务人员非常忙碌。但是我很幸运的,遇见了一个美丽温柔的医生,她充满自信的笑容让我的心情轻松许多,我 大概了解了自己的情况,而且再次确认是否有机会接受自然产。

“ 那是当然的,女士。自然产对妈妈而言是最自然、最毋庸置疑的方式了。除非再次发生你生第一胎时的突发情况,否则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让你自然产。”

与美女医生的对话结束之后,我继续进行心音和子宫收缩测试,最后得悉子宫口开了2公分。

“ 我估计你会在今晚或明早把宝宝生下。你要忍耐一下哦!”

早上十一点的太阳正值当空,我抬头望着墙上的钟,心理计算自己要经历多久时间才能等到宝宝出生。那一阵阵袭人的痛好像波浪,一波接一波冲向自己,每5分钟一次,每次来袭时我紧闭着双眼,死忍着疼痛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我告诉 V, 我需要一张床让我躺下来。

他和医务人员周旋,想办法给我弄一张床。好不容易又过了十五分钟,我终于拿到床位了,那临时的床位就安置在一间储备室的门外。

这折腾,让我忍不住滴下眼泪,两行泪水随着一波接一波的阵痛缓缓流下,我来不及拭泪,心想那就尽管哭吧,不敢喊痛,就痛快的哭吧

躺在床上时,我的脑海里不停冒出很多想法。这些零零碎碎的想法好像电影片段一样,一辑辑涌现,让我忘却了刹那的痛楚,得到短暂的安慰。

当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孩子的名字,怀孕时,我感觉要给他取一个寓意光明、升腾的名字,到底那么多选择中,我要给他取哪个名字呢?

有一小撮的时间,我在和孩子说话。我请他快快钻出来吧,妈妈不想再折腾了,我真的忍受不到第二天的早上啦,还有,你出生时麻烦配合一下,我一喊push 你就一、二、三给我滑出来哦。。。

每一次的阵痛,让我想起3年前躺在产房要生宸恩的情况,现在我也躺在床上,同样感受着不同的波动和冲力。那当时,我很想念我的宸恩,早上出门时我对他说,弟弟就快要出生了,妈妈现在去医院,你去阿嫲家住几天。他乖巧地点点头,问我当他回到家是不是就可以看见弟弟 了。。。。

V 被排除在房门的外头不能入内,这次的痛楚我得自己经历一次。我的泪水已经停止了,我告诉自己,我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来应付这一场生命的诞生。

我。一。定。要。自。然。分。娩。

我开始冷静,可是,我无法不让自己呻吟。再死忍下去的话,我真怕会内伤嗱,所以我允许自己嗯,啊,噢的叫唤。

阵痛是什么感觉呢?妈妈在我产后第二天问。

那真是非常、非常磨人心智的痛!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去描述。

那排山倒海而来的痛楚,有时像放了一条蚯蚓在肚子里,不停地钻啊~钻啊~有时像波浪拍岸,啪!啪!啪!每次的花式都不一样。

有片刻时光,我感觉到肚里的小孩快要冲出来了,我大喊护士,孩子是不是要出生了?我觉得他要出来了!大伙儿听我一叫,赶快检查,发现这时的子宫颈已经开了5公分。

孩子已经进入了产道,女士。我们要准备给你转换床位了。

我躺在床上精疲力竭,口干肚子饿,我心里嘀咕,要怎样挨到生呢?

现在是几点了?

下午4点半。

哦,原来我已经痛了那么久。

这是我第二个小孩,如果照我们的家庭计划,两个孩子就刚刚好了。那么,这一次,也将同时是我最后一次经历生产 的体会了。

我想好好感受一下,既然那么希望自己自然产,就不要 辜负这一场生命的体验了。

生产记 1 -- 自然还是剖腹分娩

母亲在我产后第二天,不死心又再问一遍,如果,如果你有第三个孩子,你将选择自然产还是剖腹产?

经历了十个小时的阵痛之后,我当下很意志坚定的告诉母亲 ,再选一次,我还是选择自然产。

母亲大概是心疼我耗尽了力气才把宝宝生下,加上我第一胎有过剖腹产的经验,她质疑为何要去承受阵痛的煎熬。。。事实上,我也不知到自己哪来的勇气,不过从怀孕到生产,我非常坚持这一胎无论如何也要再试一次自然产!

由于当初替我接生宸恩的医生已经退休,我们又没有可以相信的妇科和接生医生为我第二胎接生,所以跑了几家医院和私人产科,见过几个医生后,当他们都得悉我第一胎是剖腹生产时,很自然的情况下,这些医生都建议我第二胎可选择剖腹产。


我们和医生讨论,要是选择自然产呢?

可以的,不过你将要经历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阵痛。另外,你有开刀的经验,我怕你在自然产的过程中因为用力过度,将影响当初的伤口。

医生,影响旧伤口的几率会有多高呢?风险将会很大吗?

风险不高,大约只有 2 巴仙左右吧。

既然风险不高,为何我不能试下自然产呢?

对我而言,就算只有 2 巴仙的风险,也是风险,我建议你不如考虑剖腹产。。。

我觉得现在的医生都不说老实话不够中肯。他们不愿意和孕妇多沟通,不愿分享或分析,不愿教育孕妇/产妇自然分晚和剖腹产的差异。。。

为了一定要自然 产,我最后认为只有去政府医院才有机会,否则每个私人医生都用同样的理由【自然产怕影响子宫破裂】;【第二胎干嘛还要试自然产,第二胎的出生模式通常和你生第 一胎一样---逾期,然后也许也会在阵痛时面对宝宝的呼吸下跌】。。。

哇,这是什么鸟话,我钦信最后自己相信自己,而且坚持立场,否则当时真的会被医生吓得团团转。
 
自然产的阵痛以及剖腹产后伤口疼痛与复原我都曾经经历过,只是当时宸恩的情况不允许我选择自然产而需马上开刀,我还记得从产房到手术室的那段心路历程,让我顿时很无助、很孤单。。。

我很怕开刀,不要问为什么,有时那仅仅只是一个直觉,这直觉令我非常不安,令我脑海不短浮现一些幻想而来的画面,我不想整个孕期到生产期间都充斥着这些不安,所以和 V 商量之后决定,我们不再委托任何一个私人 医生接生,转而选择政府医生 -- 因为只有政府的医疗服务,才会对我说老实话。

怀孕七个月开始,我转向政府诊所看诊,当时也见过几个医生并和他们讨论我想选择自然产。从那些对话当中,我听见了一个医生的真心话,他们提供我需要知道的知识和讯息。

既然这样,我就安心的等待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敲门吧!

12.8.13

学语文和学做人

也许,我低估了宸恩的学习能力。

3 岁半,他可以认得的中文字汇超过150字,但是,到底可以去到多深奥的字汇,就不得而知。
我无意中发现,宸恩念三字经不是光靠背颂,他真的把那些方块字记在心里脑海里,有一天时机成熟了,他向我们展现出来的这份记忆力,着实吓我一跳。

上个星期决定买下红蜻蜓词汇的第一系列丛书,100字。
想借此机会了解宸恩看得懂的中文字有多少个。结果发现,除了几个字是他不认识之外,其它全会。
于是,我开始从三字经和弟子规文中抽样考他的识读,发现这小瓜是真的认得很多字。

这几天他感受到识字后的乐趣,开始自己念绘本。绘本的词汇更丰富,更深奥,可是既然他喜欢阅读,那么我就帮助他吧。这下可不得了,他开始询问每个中文字的意思,有些字真的不是随便说说就好的,要解释给一个仅三岁半的小孩明白当中寓意,我只能用最浅白的话来给他讲解,费尽思量,终于解答了宸恩的 “为什么” 以及 “这是什么意思” 。

教儿子中文词汇时突然想起老师说过,写文章时,要把最深奥的意思用最浅白和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连三岁小朋友也读得懂的就是最好的文章了。年纪轻的时候,觉得老师讲的是文章要浅白易懂,如今长大了,历经了一些事,明白了崮中道理之后,老师所谓的浅简易白只是表面 意思,深思熟虑,这不也是做人要学会的道理么--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 处理最复杂的事?

我们总是在当下看不开一些事,觉得当下就是最困难的时刻,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其实,明明可以潇洒一点,明明可以轻易就跨过去的;然而却在当中打转,把自己困住了,锁住了,原来清晰的那一面看得模糊了,最后只好折磨自己、折磨他人,连仅有的美好也错失了。就好比我们初学语文,初写文章,文章里铺排了所有学上来的深奥难懂的词汇,以表示自己的水准,殊不知那些美丽难懂的语文,是最拗口最别扭的文章,我们原本要表达的意境没有如期陈述,让读文章的人读得一头雾水。

育儿的路上让我体会更深,很多时候时机未到,我却强求,其实只不过是早或迟的问题而已,但是偏偏看不开,把自己折磨的惨兮兮。谁知道突然一天 ,时机来到,小朋友一个照面也不打,就让你看得呆呆的,把你早前死缠烂打要他学习的本领统统给你表演一次,吓你一跳。

这三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生活经验是累积而成的,就像小朋友的脑袋瓜原是白纸一张。做人做事在于你要让自己处在最困难的时刻也能潇洒应对,还是困坐愁城。凡事没有让我们去强求的机会,但是我们一定要尽本分做好它、完成你今生的任务。遇到阻碍,要用一颗冷静的心, 配合你的智慧去面对人生中的每道风景,如果遇上风浪,那也是一种考验,日子久了,总会有跨过去的一天,总会遇上天气晴朗的时刻,总会有不同的惊喜在转角处等候。

所以,何必在意那一时三刻?

15.3.12

两难

工作来到了另一个阶段
我被提升了
回想起来,每当工作去到这个阶段时
总是自行放弃
然而这次,我开始思索是否有必要接下这个新的岗位和职衔
犹豫不决之际
还有心境和薪金的问题尚未解决
在心境上,我不想升职 -- 可是公司觉得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我接纳升职;但是薪金成了关键问题
结果这事悬着
人生总是难以两全其美
到底我应该为了薪金不能达到理想要求,而拒绝被提升吗?
到底是不是人家提升你,你就要欣然接受,不能还拒他人赏识?
我需要忠告。

11.7.11

變色的一天

脫離報界那年,剛好是中文媒體上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滿腔熱血
誓要記住這一刻
誓要走一些漏洞
把真實的新聞能傳多遠就多遠

報變那天晚上
編輯部還留守著許多同事
大家等著最新消息發佈
等著把新聞弄上頭條
日報的頭條在每個區域都不一樣
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新聞來源
消息不斷湧現
我們很努力地為讀者發放所知的事實

記得那天的深夜
編輯部接了一通電話
電話說完以後
原本已經打算印製的頭條
被迫要撤換下來

做新聞的人都知道
有時有些事
明明知道了卻不能講
那是堅持在這個崗位上的人,最無奈的事

那天深夜發生的事我還記得
接電話的那個同事
他通紅的眼睛和壯大的膽子最後讓我們偷偷干下的好事
我都記得…

只是,過了那場變數之後我就離開了
當我重新回到那個環境
那氛圍已經不再一樣了

完全脫離媒體之後
我已經很少看報紙了
有些消息不看也罷
看了也不能盡信
所幸有網路
沒有人可以完全一手遮天

當我在網路上看見許多人抗議那份曾經服務了許多年的報紙
突然讓我想起一些往事
那些原來和我共事的人
留下來的已經不多

我脫離了那個跑道很多年了
每次翻看報紙
常讓我有許多感慨
跳出來當個旁觀者時才深深感受得到
一份報紙的感染力

16.2.11

關於工作

最近有個年輕人和我說,再過一段日子,她就要離開現在工作的地方,然後尋找下一個目標。

她才上班兩個月,試用期都還沒有通過,老板是否要繼續聘用,或者她是否能夠勝任職務尚且是個未知數,然而年輕的她就已經盤算好幾個月後就離職的計劃,教我這個局外人聽進耳裡,內心卻有極不舒服之感。

我很好奇兼八卦,問她的目標或理想是甚麼。

她 Errr 了很久,最後紅著臉回答:「不知道」

這三個字一出口,我就憑著擁有將近十年的工作經驗,其中有兩年為人上司,曾經與年紀比自己輕好幾年的同事共事,最後得出一些肤淺的看法,忍不住發表了這一籮筐的個人意見。

回想自己好像她的年紀──大約廿二、三歲時,我滿腦子都是對未來的規劃,以及如何為將來舖路。

當時的我在想,一個人起碼要在職場上工作一年,才算有足夠的能力掌握工作範圍,第二年是在該領域任意發揮專長且減少碰釘子的情況,第三年已經可以憑著自己對工作的熟悉度,除了「遵照辦理」的份內事,還可以憑經驗而具備「提供意見」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畢業後工作了四年,在步入第五個年頭之際,我以那四年的工作經驗申請大學入學資格,甚至是直接報讀碩士班。

可是回過頭來看現在的年輕人,對工作的責任心卻不甚看中。更堪的是,很多年輕人看待工作純粹只是用來「賺取」每月收入的定期飯票,除此,別無其它。

工作──到目前為止予我而言,是要投入其中的,它不能只是單憑薪金收入來衡量,它應該是佔了生命中除了親人和娛樂以外一個重要的部份。正因為我們用了大部份的時間在辦公室度過,那麼一份工作就應該起碼是自己喜歡做,歡喜做而不是得過且過。

所以,每轉換一個跑道,我都會要求自己在那軌道上做到最「專注」和投入。

13.12.10

夫妻臉是模仿來的

作者:洪蘭
出處:天下雜誌 415期 2009/02

為什麼夫妻在一起久了會有夫妻臉?實驗證明,人每天都不停地相互模仿;所以,和好人在一起,壞人也能漸漸改邪歸正。

人愈老愈思鄉,今年有位多年不見的同學特地從美國回台灣來過年,我們替她洗塵,也藉此開個同學會。

在席間,有人指著她跟她先生開玩笑說:你們怎麼愈來愈像了?當年你們結婚時,我覺得好像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現在看看,都差不多了。同學們哄堂大笑,我一方面驚訝這位同學的心直口快,半個世紀沒改;另一方面也佩服那位同學的先生修養好,沒有拂袖而去。不過經她一說,我環視一下桌面,的確夫妻臉愈來愈多了。這現象可能的原因是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的關係。

一九九二年,義大利帕瑪(Parma)的神經科學家在獼猴的大腦中做單細胞記錄的實驗。有一天,當猴子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實驗者下一個指示時,實驗室中某個人伸手拿了一個蘋果來吃,這時猴子大腦運動皮質區的神經元突然活化起來,令實驗者大吃一驚,因為猴子並沒有動,但是牠管動作的運動神經元卻活化了。後來發現,猴子跟人的大腦中都有這種鏡像神經元,我們在看到別人的動作時,自己大腦做同樣動作的地方也會活化起來,如果不准模仿,社會行為會嚴重受損。這個實驗是令受試者嘴裡咬一根鉛筆,然後請他們判斷別人臉上的表情。

結果他們的表現比沒有咬筆的那一組差了很多,因為嘴裡咬了鉛筆,臉上的肌肉不能動,就不能模仿。當不能模仿時,我們就不能辨識了。

這實驗顛覆了我們過去的看法,我們以前都認為要先辨識,才能模仿,如果不知道是什麼,怎麼模仿?現在發現不是了。

鏡像神經元的運作是自動化的,不需經過意識,當它在模仿時,它同時送訊號到情緒中心,情緒中心神經元的活化就使我們知道別人臉上表情是什麼了。有人認為自閉症兒童社會功能的缺失,就源自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喪失功能。

5.10.10

教養大震撼

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NurtureShock
原文作者: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

序 太多教養知識都是一廂情願

第一章 讚美:自尊心迷思應該淘汰了
(沒恆心,沒毅力,經不起挫折,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

第二章 睡眠:別迷信「一日之計在於晨」
(少睡一鐘頭,IQ減七分。電視機是冤枉的。)

第三章 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歧視
(族群平等教育不只有必要,還要趁早。)

第四章 說謊:父母如何不知不覺鼓勵說謊?
(四歲兩小時撒一次謊,六歲每小時一次。七歲仍在說謊,就會繼續說謊。)

第五章 聰明: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
(IQ會改變,EQ則沒有科學根據。越是聰明的小孩,IQ變動幅度越大。)

第六章 兄弟姊妹: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
(佛洛伊德搞錯了,莎士比亞才是對的。兒童閱讀也有陷阱。)

第七章 青春期:「荷爾蒙風暴」並無科學證據
(時間排越滿的孩子越容易無聊。不訂規則的父母最不了解孩子。)

第八章 自制力:對學業成績比IQ重要
(遊戲不只訓練自制力,也訓練抽象思考。)

第九章 人際關係:為什麼貼心奶爸帶出問題小孩?
(別人眼中的高EQ小孩最會欺負同學。)

第十章 學說話:語言學大師的理論可以休矣
(別以為你多講話,就能幫助寶寶學說話。但是的確有七種方法幫助寶寶早點說話。)

結語 為什麼「感恩日記」會害孩子不快樂?

30.9.10

請聽我說

我替小朋友講解皮紋檢測報告時,家長們最懊惱也最常提出的一件事,是小孩為何在學校的表現和在家裡是兩回事;為何在校能聽老師說話回到家卻像個小蠻人,而且常常要動用到藤條打罵,小朋友才屈服。

我見過有個母親談及她在打罵之後非常後悔的心情,也見過有人一邊流淚一邊生氣自己在情緒太激烈的情況下打孩子。

打罵子女,往往是因為氣在頭上的關係。

父母要在舉手揮打孩子小小的臉蛋時,事先冷靜並找出自己的問題,相信很難吧。所以在咨詢的過程中,我盡量協助他們發現問題的源頭──你為甚麼生氣?

這源頭往往不是孩子犯錯在先,相反的卻是父母纍極了一天的情緒之後,小孩變成了一個發泄出口,因此就更缺乏耐性對孩子講理,更無法忍受孩子有行為偏差。

半年前,我曾向一個母親講解女兒的皮紋報告,小女孩獨自玩耍,而媽媽就一邊聽報告一邊觀察一邊罵孩子──不準這樣做,不準那樣玩。

兩個小時的諮詢時間裡,我親眼目睹她打罵孩子無數次,是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哦,有時是打頭有時是打臉,那小孩才上幼稚園,她挨打並不是因為做錯事,而是喜歡問媽媽問題,鬧鬧情緒。

我看了很心疼,忍不住阻止媽媽的行為。

媽媽也有自己的心聲:「孩子不打不成器」,「我的小孩根本都不聽我說」,「若你也有兩個小孩,天天講道理能講到甚麼時候」,「他們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

到底是誰沒有把誰的話聽進耳裡心裡呢?事情過了半年之久,可是那一巴掌一巴掌的聲音,還是很響亮。我無法想像,媽媽的巴掌是否會永遠停留在小朋友的記憶裡呢。

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使用的方法也因孩子個別的特質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唯有一邊教育一邊學習一邊改正。


刊於中國報 29/10/2010

17.9.10

为什么爬行对宝宝的发育有益

“三翻六坐九爬”,是对婴幼儿成长发育规律的通俗概括,不过,现在有很多宝宝还没有经历爬的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站立走路了。会不会爬到底是否重要?跳过爬而直接走,在动作发展和智力发育上有无问题?。

爬出来的益处

爬行,是婴儿时期一项特殊的身体活动,是介于“坐”与“走”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爬行是宝宝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宝宝的爬行训练对未来平衡感的发展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粗细动作发展都很有益处。

宝宝早爬行、多爬行,可显著帮助其大脑发育,使大脑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调控得以加强,启迪与开拓孩子的智力潜能。

爬行加大了宝宝认知世界的范围,使其视听范围大幅度扩大,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象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爬行动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经过抬头、翻身、打滚、匍行等中间环节,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经历多次的学习、实践,每一次学习与实践都是一次对大脑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因此,充分的爬行是全方位的感觉统合训练,对于脑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宝宝在爬行时头胸部向后抬高,形成脊柱弯曲,有利于前庭功能的发展,对形成正常的前庭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至关重要。爬行需要宝宝保持身体的平衡,有利于宝宝左脑右脑、大脑小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平衡发育。

爬行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健体活动,不仅有助于颈部、胸部肌肉及臂力的发育,也有助于腰背部肌肉及腿部肌肉的发育,为宝宝的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

爬行有利于视力发育。婴儿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而爬行可使婴儿看清自己能看清的东西,有利于视力发育。

不会爬行的可能影响

会不会爬、有没有学爬的经历对宝宝日后动作、智力的发展影响很大。研究发现,宝宝早期是否有充足的爬行练习,会直接影响其心理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爬行训练的缺失会导致婴儿大脑前庭功能发育不完善,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粘人、过分好动、行为冲动等问题,严重的,长大之后还会出现阅读、计算、运动技能障碍,甚至会有社会适应障碍,不会与人交往等严重后果。

有研究表明,爬行对宝宝的空间知觉能力、警觉性情绪、感受性及主动性的发展都有帮助,故爬行的动作绝非可有可无,婴儿学爬的阶段是不可略过的。更有研究认为,婴儿期的动作感觉发展水平与少年期动作的协调性关系密切。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也有研究表明,在3至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胆小、内向、手脚笨拙、爱哭等症状。这并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在医学上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心智异常而不是智力异常。

调查发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90%以上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手段。

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不会影响智力,但的确容易出现心智问题。上海的调研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并不是所有不会爬就会走的宝宝都将影响心智,不过出现不同程度心智异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宝宝不会爬 责任在爸妈

说起宝宝会不会爬,很多年轻的父母似乎并不看重,起码不像对宝宝学走路、学说话那样关注。一些父母对爬的重要性不甚了解,何况传统的看护宝宝的方法通常强调安全性、保护性。比如说:宝宝在3个月~4个月开始学会翻身,在6个月~7个月能够直腰坐,虽说也是肢体动作,但却是原地完成的,不会因为身体的移动发生危险,容易看护。

而爬却不然,爬是宝宝自由移动身体的第一步,活动范围由此扩大了许多,在父母看来,危险性和看护的难度也加大了许多,所以,往往会限制宝宝爬。而从爬到直立学走,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很容易被坐着玩取而代之,尤其是性情安静、不爱活动的宝宝。还有的父母认为不会爬也不会影响宝宝学习走路,日后会走就行了,爬不爬并不重要。这种观念是绝对错误的。

宝宝爬行发展时间及过程

宝宝的爬行是俯卧位发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体现了抗重力、抗地心引力的发育过程。

月龄宝宝的爬行姿势

7个月 宝宝由两侧肘部交替的向前移动带动下肢,见不到下肢交替动作的,为肘爬、拖爬或匍匐爬行;
8个月 用双手支撑或肘部支撑,胸部离开床面,腹部不离开床面,可见到下肢交替动作,为腹爬、低爬;
9个月 手或肘支撑,腹部离开床面爬行或向后退着移动;
10个月 胸腹部离开床面,用手和膝关节进行交替运动的姿势,为膝爬、四爬
11个月 躯干完全离开床面,用手和脚像动物走路那样的向前移动,为高爬、熊步;
12个月 可以用膝关节支撑躯干立直地向前移动,为行走。

关于宝宝爬行的小问题
1、过爬行正常吗?
的确有少数宝宝几乎完全没有爬行就学会走路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正式的医学研究可以证明,不会爬的宝宝会对日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只要以后的发展(例如走路)都正常,父母就无需担忧。
2、有的宝宝开始学爬时是向后爬的,要紧吗?
宝宝爬行的方式因人而异,对此不必太在意。刚开始爬行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后退、横行、单手爬、双手爬等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奇怪的姿势,此时不需要刻意矫正,只要最后能成熟进步到双手前进爬行即可。

如果你观察过宝宝学爬的过程,你会发现他最初的动作是先退后,学会身体后移,然后再手脚配合着向前爬,这是在试探着前进。

本文轉截自 http://www.ci123.com/yuedu/detail/936

9.8.10

我的老師


宸恩出生後,我們家的生活節奏有了明顯的改變。而最大的改變,則是閱讀習慣的部份。

當然,現在不可能像孩子出生前,做個夜貓子,遲睡早起。現在的時間節奏是和孩子的睡眠時間做拉鋸戰,小貝比睡得越香我個人的自由時間越長。

大約持續了一個月,我醒在清晨五點鐘的餵奶時間。餵飽了宸恩之後,我也就清醒了。這時候通常都會用來看書,寫稿,清洗浸泡在洗衣機內的衣物和掃地。

今早我讀的書是「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作者蔡穎卿在其中一篇文章裡提到,「老師」在每一個學生的生命裡所產生的影響。

這令我想起了自己在過去十五年的教育體系下,曾經在我年幼的心靈種下種子的老師。
第一個指引我認識唐詩宋詞的優美,是四年級的班主任鄒水蓉老師。她喜歡在華文課上到一半時,與我們唱歌。記得有一次,鄒老師教我們唱了很多鄧麗君當年收錄在唐宋古詞「淡淡幽情」專輯裡的歌。

這件事在我的印象裡非常鮮明,因為老師教唱這首歌的方式很特別,她首先啍唱,再來解釋,最後是教我們欣賞詞中意境。

我記得她首先教我們唱《獨上西樓》和《但願人長久》,往後還有幾次她會在我們上課上到在打哈欠時,就一起唱這兩首歌,也因為這樣,通過老師的引荐,我才認識了那麼多優美的詩詞。

在芙中唸書的五年,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讓我對國文產生興趣的譚銳莊老師。曾經一度,我因為過份投入於課外活動而影響了學業成績,從優秀班一路下跌到普通班上課。高二開學第一天,我選擇在商科B最後一排靠窗的位置坐下,準備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裡度過甜蜜的、不必面對會考壓力的一年。

當年的馬來文說有多爛就能有多爛,語文成績裡國文這一科永遠達不到六十分的級格率。但是自從由譚銳莊老師教我馬來文那天起,我對這科產生了莫大的興趣,特別是寫作這一環。

如今回想,老師並不是用了甚麼特別的教育方法來影響我,他當年只是選擇了我代他處理每天必須分發的國文報,然後每一次都會在發國文作文時,為我成績單或作業簿上的分數欄寫了一些勉勵的話。就這樣,在他的鼓勵和賞識下,我的國文由不級格到級格,而且有時還會被他在課堂上稱讚。

不過,學校的國文成績再好,面對SPM會考時,我的國文還是拿不到優等。最令我覺得愧疚的是,放榜後領成績那天我在校園遇見譚老師,他問起我的國文成續,我告訴他不理想,需要選擇重考。當下我就從他的眼神裡看見了驚訝,滿臉狐疑地要求我提供成績單讓他看。

我那時覺得自己鼙負了老師的期望,手裡握著的那張SPM成績單已經皺成一團,更不敢讓他看了成績後再度失望,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

和老師告別時,他還是不相信,最後對著我說:「你一定是騙我的,除非我真的看到你的成績,不然不會相信你所講的每句話。」

在台灣升學是我追求知識最豐富的時光。當時覺得能靠自己的努力一邊打工一邊賺取工讀費用,得來不易,所以很用心很努力地在象牙塔裡學習。只要有時間,我從來不會錯過任何能夠選修的課,而最讓我高興的是,大學教授和講師為我打開了一扇知識的窗戶。

彭懷恩老師大概不知道,這幾年來我一直很想念上他課的日子。他雖然教「傳播新聞」但是卻只用了半小時談書上理論,另外的時間都在和我們談他的「私生活」。比如最近看了誰的書,書上提出的論點;老師買股票,所以也會分享他的眼光和意見,賺了錢他很高興,輸了錢他也一樣高興,只道是當作輸錢買經驗。
除了教書,他也是一個懂得生活的實踐者。業餘就在自己開的咖啡屋裡,喝咖啡,看書以及指導學生的博士論文。

他的影響,讓我在閱讀的範圍裡,跨越了自己原有的興趣。我曾經為了追隨老師的步伐,照著他在課堂上開過的書單來閱讀,這範圍包括了財經和歷史。

老師有一句經典名言,一直深植我心。他常常對我們說,學習不是在於成績,而是要一邊玩一邊學,那麼學來才有意思。按他的講法,學習應該要像打捧球,只要九局沒打完,輸再多分都不算輸。

他總是說:「小時候要拿來玩,長大後不能玩,要把決戰點放在馬拉松賽最後的衝刺。」
如果說,父母是個影響孩子成長關鍵的人,那麼我認為,一個好老師在學生的生命裡,也有至深的影響力。

7.8.10

我和宸恩的專注力

小朋友的皮紋檢測報告,如果他的年紀低於十五歲,我會建議由家長來聆聽,那是因為小朋友的思想尚未成熟,我並不希望他聽了報告後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誤解了我的建議。

皮紋檢測只能告诉一个人先天的潛能和學習特質,一個人是否能發揮個人的天份,很多時候是受到後天環境的影响,也就是“教育”的部份。所以在諮詢的過程中,我會撥出半小時的時間來聆聽父母的說法,以及他們對待教育一個小孩的觀念。

有些人會問我,我的孩子還那麼小,我會怎麼教。

我很垣白告訴,我也只能借助皮紋來作為一個評量「工具」,以這個工具來對孩子有個初步的認識,但是實際生活上,我們還得努力和觀察,善用報告中顯示的先天特質來教養,而不是完全去依賴報告。

因為生育和工作需要,我事前看了很多育兒書。對孩子的教養,我不敢說有甚麼看法或意見,畢竟我懂的還只是「理論」重於「實際操作」 ,但是如果連理論都不要去了解,那麼在「操作」教養這個關節上時,就會不知所措。

所以有兩樣事,是根據我兩年的皮紋咨詢經驗和個人的觀察,覺得可以在目前這個階段進行的。

第一件事,是培養一項到兩項個人的興趣或嗜好
第二件事,是協助他建立專注力


我覺得嗜好的養成,在人生的過程中很重要。它讓你不會孤單,讓你可以專注,讓你生命充實。我的嗜好就是閱讀,無論在甚麼情況下,只要拿起書,我的情緒就很安穩,不害怕一個人無聊,很少會感覺寂寞。就像有些人喜歡音樂一樣,聽到旋律會心情開朗。

說到專注力,早前有朋友在Face Book留言說到,他十個月大的女兒不愛看繪本,不夠專注,書翻幾下就算了,就轉頭玩其它玩具。她問說:到底幾時是讀繪本的好時機? 當然,小孩子特別是嬰兒,對任何事會產生好奇心,專注的時間總無法超過五分鐘,雖是如此,我們必須了解到,專注的人較能持有一定的恆心來完成一件事,他在專注的過程中,同時觀察到事情的多樣化。

說到專注力,就不得不提觀察和閱讀能力。專注力將影響小朋友的閱讀習慣,所以為何說,從零歲開始是一個人的黃金學習年龄期,因為一切在習慣養成前,作好適當的調教。

可是,我們要如何培養專注力呢?

一)專家說,對幼兒讀繪本,時間不宜太長,一天 1 次到 3 次,每次維持幾秒鐘就好,在他意猶未盡時就結束,以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媽媽的聲音和表情也很重要哦,繪本文字不宜太多,重點不在識字。

我買給宸恩的都是很簡單的故事,有時只有圖和一行小文,最近我在試著從網上訂購無文書。平時我們都會和孩子談談天嘛,但是哪有那麼多話講呢,所以我就講故事咯,講完就算,目的不在於他學會不會,或者他有沒有在聽(他肯定是有聽到的,但不是用成人的標準來定義)。

宸恩兩個多月大時,我買了第一批繪本,每天堅持唸一小段故事給他聽。故事不長,一秒就說完了。很多時候只有我在講宸恩在玩,有時講著講著他在笑呵呵,有時會睡著,不過我的目的只在於和他一起培養一種習慣。孩子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和我們一起讀繪本 ,所以父母要堅持,不要因為他不專心你就放棄,否則永遠沒有開始。

記著,開始時短短幾秒到一分鐘就好,慢慢再增長時間。


二)孩子若失神似的一直盯視著某樣物品,千萬別打擾他,因為他正專心地觀察眼前令他深深感到興趣的東西,等他看夠了父母才介入。

宸恩最喜歡看會動的實體,比如風扇,飄揚的窗簾。每次都會看很久,一邊盯著看一邊揚起雙手和雙腳,在半空中揮舞。

我和先生通常都會在旁邊守候,靜靜觀看他的表情和動作。如果宸恩看夠了轉過頭,我們就會躺在他旁邊和他說那是甚麼東西,它在幹麻。

年紀稍大的幼童,父母可以問問他看到什麼東西,請他想一想這東西的功能,或由父母來介紹這個物品。

三)在嬰兒床四周吊一些圖片、繪本、圖卡等,或用圍繞在床沿的棉布來代替圖畫紙,布的彩色最好豐富,有許多動物或形狀,好讓他養成四處觀察的敏感度。

四)零歲到一歲的玩具較單純,不外乎搖鈴、布書、Play Gym等,這年齡建議一次只拿一件玩具給寶寶把玩,一次拿太多的玩具堆在寶寶的身邊,會導致他分散注意, 無法「玩」出其中奧妙

所以,宸恩的玩貝只有兩種,一來是我很挑,二來是不懂要買怎樣的玩具,加上我不喜歡太小的年紀玩玩偶,所以我只買了個搖玲和play gym讓他玩。

我發現,他特別喜歡玩play gym, 玩時會尖叫,會喃喃自語(只有他才懂自己在講甚麼),一玩可以一小時。現在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很好,可以捉到和踢到實物。

五)孩子超過兩歲,訓練觀察力可以借繪本的圖畫來點出一些場景或人物,愈是仔細愈好,那麼他才會留意到小小的不起眼的東西。
三、四歲時已有完整的表達能力,拿相片給他看,讓他看看自己認識的家人,並從相片中指出所在位置、場景的特色等,比方說,家庭成員的衣飾配物等。
這是我從各方面收集而成的資料,正以漸進式的方法使用在宸恩的身上。我不曉得是否有很明顯的效果 ,畢竟我也從無拿此事來和其他月龄相彷的嬰兒作比較。我的想法是,從玩遊戲中去體驗學習的樂趣。
我的大學教授彭懷恩說得好:小時候要拿來玩,長大後才讀書。

4.8.10

心裡的雜音


早上和YL在MSN上聊了一陣
她的孕期已來到了第八個月
趕在臨盆前完成了心願
帶著長女,在自己居住的島嶼上
當了一天的遊客

聊著聊著我們又談到了懷孕的事
宸恩還有六天就將滿 3 個月
可是在我而言
時間像水流得太快
記憶卻像一列列的火車
轰隆轰隆地串聯,熱鬧得很

YL突然說,最近很愛胡思亂想
這一說我完全明白她的意思
因為在孕後期,
腦海裡不停地冒出和湧現
儘是一些不好的、負面的念頭

當時試著和身邊朋友說起自己的擔心
害怕孩子是否健全健康
心裡的壓力很沉
明明知道那是體內荷爾蒙變化所致
自己卻無法不去胡思亂想和揣測

後來,和先生談起我的恐懼
如果孩子有缺陷
我會很自責很傷心很無助很需要被關注
請他一定一定要記得照顧我的情緒

先生總是在我最徬徨時
給予力量
他說:那又不是你一個人的事
是兩個人一齊在迎接啊
你一點也不孤單

當YL說起她的心情
我將自己當時的感受和她分享
後來我選擇了自省
找出害怕和恐懼的根源和癥結
是擔心難照顧,外人的眼光,金錢負擔
還是對自己的力量沒有信心

我知道
我是一個不算堅強的人
心裡最害怕的
就是最先倒下和崩潰的人是我自己

既然這樣
我就為自己做了很多心理準備
回想過去在為小朋友做皮紋檢測的經驗裡
遇見好多家有缺陷兒的父母
他們用無比的信心和深刻的愛
來撫育孩子健康成長

那是當下最初的依據和榜樣

不過說回來
這些不安都是自找的
壞情緒、壞念頭都需要一個出口
所以,傾訴是最好的力量

聆聽自己心裡的雜音
接受自己的軟弱
才能提起勇氣去面對

如今,把宸恩抱在懷裡時
我總是不期然地想起那時的雜念
現在我知道
不管發生甚麼事
天底下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
是永無止儘,最無私地奉獻

6.7.10

好康報報看


「成功父母教育論壇」今年已是第二屆了。

這一次,我們成功邀請到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老師及親子教育家李政学博士現場演講。

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多湖辉的实践教育法、周弘的赏识教育法。

如果你想掌握最新及有效的赏识教育法,那麼就不容錯過這一次的講座會。

「成功父母教育論壇」詳情:
日期:11/7/2010
時間:9am - 5pm
地點:HGH Convention Centre 王岳海大禮堂
票價:RM100/pc

有興趣出席者,可以直接電郵 qqjune@hotmail.com 向我索票。

也許周弘和李政學對你而言很陌生,也許不。反正現代社會只要谷歌一下,很多資料就會顯現。

在此,我也簡單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唄~

赏识教育倡导者----- 周弘: 
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 、“第 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 、全球第六届热爱生命奖得主、北京 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首席专家。
 
一个普通的父亲,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中国国内外近千家媒体争相报道他创造的教育奇迹!他被誉为“赏识老爸”。

他用赏识教育培养了一批早慧儿童,并将这套方法向世人推广,让健全孩子分享,使成千上万的孩子受益,使许多因孩子教育问题走入困惑的的父母从他身上感到了希望,他也从一名普通家长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赏识教育和家庭教育专家。 

周弘的理想是: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幼儿园和每一个社区。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学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

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

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  
没有 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瓶颈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

赏识教育的奥秘: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赏识教育是让家 长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家庭素质教育好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 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是让天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和方法。

***********************************************************************

李政学:

美国彼士顿大学心理学博士、 马来西亚讲师协会署理总会长、EQ教育培训中心首席培训顾问、2002年度亚洲8大讲师之一、美国国际大学教授兼马来西亚首席代表、美国剑桥国际学院马来西亚监考官、 美 国柏林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李博士主要是用心理学,针对现代父母的困境,解决了0~13岁子女的教育难题。

李博 士指出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想把孩子教育好,可是,往往因为没有相关的窍门和技巧,结果就是适得其反。李博士所运用的窍门与技巧就是:无需打,无需骂,无需喊,无需发脾气,而要的是现代家教三步曲:一是“爱心”,二是“惩罚”,三是“鼓励”。

在实施教育三步曲时,李博士特别强调要“三管齐下,一块进行”。如果只选其中的任一或任二项,将无法达到效果。

李博士在讲到“爱心”教育时很有新意。其实我们平时对于爱字,真得是很难说出口,就算是心里想,到口都是不好意思说的。李博士的讲法就是爱就要大胆说出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并记入心中。

李博士在讲到“惩罚”时,特别指出这一条一定要在表示了爱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及加深彼此之间的距离,并强调坚决不用打骂的方法,而多用隔离法,搞点面壁思过,或者拉拉耳朵,做做蹲起的动作,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能迁就,让 他做点不舒服动作,实为“冷处理”。做了错事的结果,就是令自己不舒服,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会再去做会令自己不舒服的错事啦。

李博士在讲到第三步曲时说,要及时“鼓励”犯毛病马上改正的孩子;对好孩子更要“鼓 励”,不要预先承诺,当孩子有进步出成绩之后,再用物质奖励,事先不告诉他,让孩子感到惊喜。如果事先就讲好条件的成果,是没有作用的。这样的后果将会 是,没有奖励孩子就会不认真了。

听了李博士的讲座,很受启发和教育。也发现了好多以前我们教育的误区,总以为不听话就一定要批评,其实不然。更多的鼓励及表扬,对孩子会有更好的效果。

23.6.10

绘本好,如何好?

Posted by 丫丫故事屋

“书”是会产生奇迹的,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 洪兰教授(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从绘本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从图像开始,打开孩子对世界未知的探索。

第一次接触:
孩子第一次接触的书本通常都会是故事书,这重要的初体验里,你喂养他什么素质的材料,就会奠定了小孩接下来的阅读口味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

小孩就像海绵一样,你给他接触什么,他就会把它全盘吸收然后反映在生活行为思想里,所以,要看,我们就给他们看最好的。

在马来西亚,大家对儿童绘本的认识还很陌生,许多人的看法还停留在不就是那些故事而已嘛,听来做什么的?这样保守持观望的态度,这样片面的认识,真的是让许多的父母以及小孩错过了那一大片青山绿水姹紫嫣红的风景。

儿童文学评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彭懿先生认为,绘本在国外是老少咸宜、十分风靡的图书,经典绘本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想象力,有着其它童书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在日本、台湾、中国等亚洲国家,儿童绘本阅读或者儿童绘本创作也已经是民间不遗余力推动的重要活动。

什么是儿童绘本 : [摘自格林文化网站绘本讲堂郝广才]
**绘本是什么?什么是绘本?「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如果用英文来看就更明白,Picture Book就是图画书,就是绘本。同样书里有图,但图与图未必有连贯的关系,就叫Illustrated Book有「插圖」的書。例如:「木偶奇遇記」厚厚一大本,里面有20张插图,這就不算绘本,算是有插圖的書。有了绘本这个大概的定義,那绘本的第一个概念就像冰山一样浮出来了,那就是「画面的连贯」。

**因为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说故事,画面连贯韵律的好坏,决定绘本的成败。图画连贯不起来,故事就提不出来。

儿童绘本好?如何好? [摘自郝广才著作【绘本好如何好】]
**在绘本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张图,而是有配乐与一连串动感画面

**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放大,一个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与意涵

**绘本绝大部分是为孩子做的,就算有成人的读者,也是给心中还有孩子的大人看

**一旦我们对角色产生认同,原有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也会在故事中跟着转移

**绘本的故事并不只是靠文字来叙述,而是有插画和文字的组合来共同表达

**阅读是一种娱乐,他的最大目的是要让孩子快乐、感动、不见得有什么道理

孩子如何在读绘本的过程里获益? [摘自郝广才著作【绘本好如何好】]
** 孩子在生活里也会累积情绪、不安、压力、不见得能找到什么原因或道理,但一定要有抒发的管道。阅读就是一个好的管道。一本好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任孩子学会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

孩子可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吗? [摘自郝广才先生著作【绘本好如何好】]
**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放大,一个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与意涵。我们用画面来描述事情,传递给孩子,让他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培植他的观察力。

**小孩对图画书的吸收,会有自身的独特看法,大人可以从旁观察不干预下发现,小孩会主动发现文字里没有描述到的东西,有时候,大人根本没有讲,小孩都看到,而且小孩看到的往往比大人还多。

**小孩听故事的时候,常常是用感觉来听。他们会随着故事的角色和情节还有起起伏伏的情感变化。分别在于,大人只关心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但并不那么投入自己的感情,在大人看来并不怎样好笑好玩好投入的故事,往往小孩如获至宝,嘎嘎的笑了起来或者默默的流下眼泪来。

由图像开始培养阅读习惯: 以图为主的图画书(儿童绘本)符合小孩的需要,让他们藉由图画而注意文字,认识文字,甚至喜欢上文字,帮助他们从图像阅读的习惯发展到文字阅读的习惯。图画书是启蒙书。启蒙阅读的乐趣,把书当成自己的好朋友,那么,他将来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会成为一个自主自动的快乐读书人。

阅读习惯与品格培养的重要关系:
**在电视卡通玩具电子游戏等种种单向学习模式的充斥下,阅读很重要,把阅读变成“不是用威逼利诱”而自动爱上的习惯,更是刻不容缓!

培养小孩阅读的习惯最好的开端始于绘本阅读,而绘本正是儿童从图像阅读通往文字阅读的最佳工具。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在为孩子选玩具、扭开卡通频道之外,现在,为孩子挑选有素质的绘本也可以是另外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哦!

**通过接触绘本,孩子不仅仅是拥有一本书而已,而是拥有丰盈的故事里蕴含的環境關懷、知識教育、創意趣味、梦幻想像、美感赏析、人格教育與心理調適等多层次的熏陶以及内化的省思。

**在这篇摘自洪兰教授著作《教出品格力》的段落里,清楚的阐明阅读习惯与品格培养的重要关系:“阅读对品德的重要性在于,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故事不是事实,但是它是真实,孩子从真实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为,而这行为是父母、老师、社会所允许的。

故事的好处是它不是说教,它是从细腻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鸣,使故事主人翁的行为变成孩子模仿的榜样。又因为孩子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同样的故事,这故事所要传达的意义便深植孩子心中,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儿童绘本能让孩子学到什么?
有许多的图画书都是出自世界知名的插画家的手笔,无论在插画和故事叙述上都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图文构思巧妙,多阅读对提高孩子对美及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理解力等都非常有好处。

亲子共读的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更容易认同父母。

给孩子选择儿童绘本一定要适龄吗?
适龄不是选书的唯一重点,不过可以作为参考。实际上很多图画书是可以夸年龄段阅读的。

孩子从多大开始阅读儿童绘本比较好?
从0岁开始就可以阅读,不过不同的年龄段阅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

24.4.10

解開孩子的交友問題


通常3~6歲的幼兒多已進入幼兒園,開始面對「在群體生活中交朋友」這件事情。不過,不同個性、不同年紀的孩子,在友誼上表現也大不相同。猜猜看,其他家庭孩子的交友難題和你家的相似度有多高?

Q1. 孩子認定的「麻吉」變成別人的好朋友,他覺得很受傷,我該怎麼幫他?

「龐龐說我像跟屁蟲,他現在都只跟小志做好朋友了。」有些孩子情感豐富,認定別人是好朋友,但是太過依賴或黏膩時,可能朋友反而會不想理他。這樣的狀況跟孩子的個性,以及兩個孩子對「朋友」認知上的不同有關係。2~5歲之間,孩子大都是因為共同遊戲而聚集在一起,就算常常換朋友,孩子也不是那麼在意;但5歲以後開始有較固定的好朋友,才比較會出現因「麻吉」跟別人好而傷心的情況。

給爸媽的對策:

每個孩子因個性及成長經驗的不同,表現出來的人際互動和情感也不同。情感發展較早熟的孩子,比較在乎自己與友伴間的互動狀況;沒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則偏向喜歡與比自己大一點的友伴相處,因此被嫌「跟屁蟲」的機會也相對多一些。

爸媽面對孩子傷心時,請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慰,傾聽他的感受和傷心;另一方面,也要讓孩子了解同伴的立場與想法,例如:好朋友可以不只一個,有時候也可以跟不同的人玩。平日請多和孩子討論與友伴相處的感受,讓他知道朋友相處模式有很多種,讓他慢慢學會「好朋友之間除了一起分享,也要讓對方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必整天黏在一起」。此外,幫助孩子擴展他的友伴群,找到新玩伴,也是撫慰受傷心情的方法。

Q2. 孩子跟我說沒人要跟他一起玩,請問我該怎麼辦?

「我不要去學校,都沒有人跟我玩。」這是孩子不肯上學常見的理由。進入新團體多半需要適應期,如果孩子是學期中才進入幼兒園,或是下學期才開始上學,這時別的孩子們已經互動一段時間,形成自己的小群體,新加入的小朋友如果個性比較內向或愛哭,就不容易很快融入群體中。當然,有一些孩子長期抱怨沒有朋友,這可能就牽涉到孩子的個人特質與行為了。

給爸媽的對策:

孩子抱怨沒朋友時,爸媽必須先釐清問題,例如:孩子是每天都沒有朋友一起玩,還是那一天剛好某個小朋友不跟他玩;趁著接送孩子時,聽聽別人眼中的他是怎樣的小朋友。當孩子的困擾是因為太害羞、不會表達想要一起玩時,爸媽可以提供改善的方法:例如教孩子打招呼的方法、練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由爸媽示範向小朋友說:「小玲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

在學校裡,老師的角色對幼兒結交朋友也相當重要。爸媽需要跟老師多聯繫,把難題與老師討論。透過老師在教學活動上的設計,安排許多小組式的遊戲,例如:一起搭積木、蓋城堡時,孩子就比較能產生互動;或讓被動的孩子加入友善孩子的小組,比較不易被忽略;同時,也可邀請熱心的小朋友幫忙帶領,例如:「請你幫忙帶他去美勞角拿蠟筆。」孩子之間多一些個別相處的機會,更能培養出友誼。


Q3. 我的孩子和朋友吵架了,該怎麼幫他們和好?

「今天玩扮家家酒,沒讓安安當公主,她就生氣不跟我玩了。她還罵我最討厭!」 原本是好朋友,卻可能因為一時的事件而吵架,有些孩子的確會因此而傷心、難過,有些則會另結新歡。大多數孩子在小小年紀倒不會記仇吵到底,有時爭吵完後,因為下一個活動是彼此都喜歡的,又很自然地一起玩了。

給爸媽的對策:

孩子和朋友爭吵心裡一定難受。爸媽可以向孩子表達理解他的難過,例如:「吵架真不好玩!」同時要幫助孩子釐清「兩個人在吵什麼?」「想要跟朋友說什麼?」了解問題癥結後,你可以鼓勵孩子做卡片給這個朋友,或舉辦家庭聚會,讓孩子練習當小主人,邀請幾個朋友一起來家中玩;但必須請他決定要邀請誰,而不是代替他決定還要不要跟吵架的對象做朋友。

如果孩子在吵架後一直被拒絕,覺得很沮喪,就需要先重建他對自己的信心,然後才做下一步溝通,例如:「如果是媽媽,也會很難過,可是媽媽會想想班上還有誰可以做我的好朋友。」讓孩子知道朋友之間可以互相選擇。


Q4. 老師說我的孩子會拿糖果和零用錢分給同學博取友誼,我該怎麼處理?

「媽媽,我還要再買QQ糖,小威很喜歡吃耶。」有時候,孩子會陸陸續續有很多文具不見或央求媽媽重複買一些東西的狀況,直到學校老師跟爸媽說,才知道孩子把東西都分給「好朋友」;有些孩子只是很單純地想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罷了,但有些孩子可能誤以為給別人東西,別人才肯跟他做朋友,同時又拿捏不清哪些東西適合給、哪些不恰當,所以就出現看似用物質博取友誼的現象。

給爸媽的對策:

當爸媽發現孩子把友誼變成一種類似「交易」的行為時,請先不要責怪孩子,而是先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討論中帶著孩子想一想:拿到東西的人一定會對他比較好嗎?如果不是分享糖果和錢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有什麼是好朋友之間可以分享的事?

透過圖畫書,往往更容易和孩子討論,例如《小雞上學》這本書裡,原先小雞覺得自己都交不到朋友,但是後來每種動物都發揮自己的專長來表示友好,河狸幫忙搭橋、兔子會跳躍、青蛙會教游泳……,小雞終於和大家手牽手成為好朋友。當爸媽陪孩子讀讀這個故事,孩子將能慢慢體會出,想成為「好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種,而且也讓孩子發現彼此真心對待比給予物質更寶貴。

資料來源:http://www.kimy.com.tw/project/edm/47/47-99-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