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09

失去愛人的恐懼

最近讀了兩個故事,剛好都和死亡有關,剛好都由死者的家屬來詮釋這份哀慟。

向來很少會因為一本書或一場電影掉眼淚,大概因為同時在閱讀和觀賞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和故事裡的主人翁有一份感同身受的交流吧,當文字描述當鏡頭轉變,我好像就在現場,在親眼目睹他們的最愛捨棄自己離去,我和他們一樣感覺不知所措,不明所以。作者Joan Didion在《奇想之年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裡描述:「事情發生在平凡無奇的一瞬間」。嗯,是的,生死早在界線上穿梭。

看完書後幾天,我想到了外公和外婆。外公在往生後的第二天,身體硬朗的外婆也跟著離開人世,連醫生也檢查不出死因。長輩們當時異口同聲:一對相愛的夫妻往往會跟著另一伴離世,沒有任何因由,只是因為他們相愛。我如今回想,外婆當初的哀慟和Joan Didion所描述的是否有相近之處?

《奇想之年》寫的是Joan Didion喪夫,以及他們40年婚姻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她的描述過於精細,我幾乎清晰地看到她在丈夫猝死時,和後來幾天所經歷的種種。

丈夫死那天,他們剛從醫院的深切治療部探望女兒回來。她在準備晚餐,丈夫在閱讀和喝威士忌。丈夫之前還在說話,下一刻就不說了。然後倒下了。起初她還以為丈夫在開玩笑,後來才知道是真的。

然後就是一陣忙亂,送到醫院後,丈夫死了。她把丈夫死後的每一個細節巨細靡遺地寫出來,這種精確是非常驚人的。特別是當一個人面對了如此重大的失去之後,書寫哀慟變得非常吃力,而這份吃力感卻同時幫助Joan Didion度過困境。

反過來,「P.S. I Love You」的電影版比小說好看。小說翻來翻去我都沒有辦法看下去,但是電影不管好壞,所有喜恕哀樂,悲歡離合,只能經由短暫的百多分鐘裡演繹刻劃。這部標榜著愛和希望的故事,因為短暫而顯得精彩,也許時間長了反而會腐化走樣(就像小說版)。

平常平順的日子,我們無法想像「失去」時,揪心揪肺的悲痛心情。過往的天災人祸令多少人心碎,不僅失去生命也失去了家園,而我們在太平時應該經常感恩,保祐世人平平安安。

5 則留言:

蔓蔓慢生活 提到...

看了這樣的書,
心情一定也會受影響吧??

卷卷 提到...

一開始是很沉重的,但是看完後覺得做人最重要是把握和珍惜當下,就像你說的,吵後要趕快和好!

恩轩至佳 提到...

友人带我来这里,在未看你的博文之前,我被你的部落设计吸引了。看了博文之后,觉得你的文笔很好! 加油喔! 再加上你的名字,婉君。。。好像琼瑶里的主角叻。。。

不是HL牛奶 提到...

昨天去看了日本電影「departure」...把死亡描述成那麼平凡寫實.....

邊看邊哭呢...日本電影實在夠催淚的....

Mon Cheri 提到...

i am reading "p.s. i love you"
omg...it's so difficult for me to proceed to the next pages.
was wondering...how to overcome the grief ...losing someone who is important...or u just simply do not want him/her to absent for the rest of days in ur life. especially unexpected lo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