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替小朋友講解皮紋檢測報告時,家長們最懊惱也最常提出的一件事,是小孩為何在學校的表現和在家裡是兩回事;為何在校能聽老師說話回到家卻像個小蠻人,而且常常要動用到藤條打罵,小朋友才屈服。
我見過有個母親談及她在打罵之後非常後悔的心情,也見過有人一邊流淚一邊生氣自己在情緒太激烈的情況下打孩子。
打罵子女,往往是因為氣在頭上的關係。
父母要在舉手揮打孩子小小的臉蛋時,事先冷靜並找出自己的問題,相信很難吧。所以在咨詢的過程中,我盡量協助他們發現問題的源頭──你為甚麼生氣?
這源頭往往不是孩子犯錯在先,相反的卻是父母纍極了一天的情緒之後,小孩變成了一個發泄出口,因此就更缺乏耐性對孩子講理,更無法忍受孩子有行為偏差。
半年前,我曾向一個母親講解女兒的皮紋報告,小女孩獨自玩耍,而媽媽就一邊聽報告一邊觀察一邊罵孩子──不準這樣做,不準那樣玩。
兩個小時的諮詢時間裡,我親眼目睹她打罵孩子無數次,是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哦,有時是打頭有時是打臉,那小孩才上幼稚園,她挨打並不是因為做錯事,而是喜歡問媽媽問題,鬧鬧情緒。
我看了很心疼,忍不住阻止媽媽的行為。
媽媽也有自己的心聲:「孩子不打不成器」,「我的小孩根本都不聽我說」,「若你也有兩個小孩,天天講道理能講到甚麼時候」,「他們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
到底是誰沒有把誰的話聽進耳裡心裡呢?事情過了半年之久,可是那一巴掌一巴掌的聲音,還是很響亮。我無法想像,媽媽的巴掌是否會永遠停留在小朋友的記憶裡呢。
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使用的方法也因孩子個別的特質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唯有一邊教育一邊學習一邊改正。
刊於中國報 29/10/2010
我見過有個母親談及她在打罵之後非常後悔的心情,也見過有人一邊流淚一邊生氣自己在情緒太激烈的情況下打孩子。
打罵子女,往往是因為氣在頭上的關係。
父母要在舉手揮打孩子小小的臉蛋時,事先冷靜並找出自己的問題,相信很難吧。所以在咨詢的過程中,我盡量協助他們發現問題的源頭──你為甚麼生氣?
這源頭往往不是孩子犯錯在先,相反的卻是父母纍極了一天的情緒之後,小孩變成了一個發泄出口,因此就更缺乏耐性對孩子講理,更無法忍受孩子有行為偏差。
半年前,我曾向一個母親講解女兒的皮紋報告,小女孩獨自玩耍,而媽媽就一邊聽報告一邊觀察一邊罵孩子──不準這樣做,不準那樣玩。
兩個小時的諮詢時間裡,我親眼目睹她打罵孩子無數次,是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哦,有時是打頭有時是打臉,那小孩才上幼稚園,她挨打並不是因為做錯事,而是喜歡問媽媽問題,鬧鬧情緒。
我看了很心疼,忍不住阻止媽媽的行為。
媽媽也有自己的心聲:「孩子不打不成器」,「我的小孩根本都不聽我說」,「若你也有兩個小孩,天天講道理能講到甚麼時候」,「他們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
到底是誰沒有把誰的話聽進耳裡心裡呢?事情過了半年之久,可是那一巴掌一巴掌的聲音,還是很響亮。我無法想像,媽媽的巴掌是否會永遠停留在小朋友的記憶裡呢。
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使用的方法也因孩子個別的特質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唯有一邊教育一邊學習一邊改正。
刊於中國報 29/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