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09

爸爸是魔鬼還是天使?

攝影:厚川

認知型的孩子由於主觀意識很強,在和他相處時,不宜以權威式的方法來跟小朋友「談判」。相反的,二選一法則會更管用。

家裡有100%認知型小孩的家長,聽完了我講解孩子的皮紋報告後,都很樂於和我分享他們的「泡製」法,我們總是在嘻哈一輪後,還是得回到問題的根本。

我會和他們分享一則現實生活中經常遇見的狀況:

孩子們在屋裡玩皮球,被爸爸看見了…
「我告訴你們多少次,不要在屋子裡玩球!」爸爸看起來很兇很生氣。
其中一個孩子央求:「爸爸,我們只是玩一下子。」
「不行!」爸爸大吼。
「你為甚麼這樣兇,我們又沒有打壞東西」
「難道要等你們打碎了東西之後才警告嗎?你們現在最好馬上給我出去玩,不然就嚐嚐我的厲害。」
「爸爸簡直是魔鬼,我們還是出去吧。」孩子們恨恨地跑了出去。


表面上,爸爸的目的達到了──說不行就不行,制止了孩子在家裡玩球的行為,然而,有誰能保證在看不到的情況下,孩子們就不會在屋裡玩球?

本來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不能在屋子裡玩球,但是爸爸的教育卻沒有讓孩子了解到為何不能,反而在孩子心裡留下了不近人情的形象。

要是這樣呢:

「孩子們,我們商量一件事吧。」
「甚麼事,爸爸?」
「不如你們到外邊玩球吧,家裡的東西很多,在這裡打球會很容易打壞它們的」
「我們不會打壞的啦。」
「可是你忘記前幾天你才打壞了一個花瓶嗎?之前你也向我保證不會打壞的。」
「我──」孩子想起自己做過的事,已無力辯解。
「你看,外面的天氣很好啊,地方也很寬,玩球時也不必小心翼翼怕打壞家裡的東西,你們在外邊可以儘情玩樂。」
孩子們有點心動,爸爸可以快馬加鞭:
「要是你們不出去玩,我就沒收皮球了。你們選擇吧,要玩還是不玩?」(這就是二選一法則了!)
「當然是要玩了!」孩子們最後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事。


我們一直說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對待,用溫和的態度總比用強硬的手段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果這樣說孩子不能接受,那就要用一點技巧,給孩子另外一個選擇。
讓孩子有選擇、對他講道理,孩子覺得受到尊重和體諒,自然就會認同你給他的選擇,打從心裡接受你的拒絕,在不傷和氣下,親子之間就不會有磨擦。

對待認知型的孩子,吓唬或強硬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最後留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是一個不近人情的父親,得不償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