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9

享受工作的時時刻刻

書名:如魚得水之壽司屋哲學(Fish Sticks)
作者:史蒂芬.藍丁,約翰.柯里斯坦森,哈利.保羅
譯者:馨
出版社:大穎文化
獻給有願景的人,

網絡上曾經流行傳閱過一篇文章,那是關於在美國西雅圖以活力而聞名全球的派克街魚市場。這篇文章令曾經在生活中或工作中遇見瓶頸的人有所頓悟,更有人學習文中漁販的精神,享受工作中的時時刻刻。

派克街魚市場在美國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每年有900萬的遊客到那裡觀光,吸引大家前往的原因不僅是琳琅滿目的海鮮,而是快樂的工作方式,它讓每一個到那裡選購的客人,提供了一流的服務和愉快的體驗。

在寒冷、潮濕、腥臭、污濁的魚市場工作雖然極不舒服,但派克街魚市場的漁販卻全幅身心投入工作,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與眾不同,光是買賣的表達方式就充滿趣味。

漁販採用吸引顧客的方式是創造活力、滿懷新意、樹立品牌,並且和顧客一同度過快樂的購買時光。多年以來,派克街魚市場的工作方法和態度,一直是管理大師們推崇和研究的模式。

本書作者史蒂芬.藍丁曾經以派克街魚市場的工作態度,作為著作《如魚得水》(Fish!)的藍本,讓許多在職場上迫切需要改造的人在閱讀後有所啟發,而那些搞團隊、組織者,則採用《如魚得水》書裡的點子,應用在改造議題上,並創造出正面的改造成效。

當然,要讀《如魚得水之壽司屋哲學》(Fish Sticks)首先要了解派克街魚市場的特點在哪裡,作者為何會以它作為寫作的參考,並且出版《如魚得水》後,再接再厲完成了《如魚得水之壽司屋哲學》。

《如魚得水》談的是「改造」,包括如何讓職場生涯變得更好、提升客戶服務品質、留住人才、創新、提高生產力等,更重要的是學習「樂在工作中」──就像派克街魚市場的漁販一樣。可是,就算你沒有先接觸《如魚得水》,也能在《如魚得水之壽司屋哲學》中有新的體會,因為這本書談的是如何激發內在活力,真心對我們的工作許下願景承諾,讓改造「持續下去」。


以活力而聞名全球的派克街魚市場


無獨有偶,最近有個在職場上表現不俗,而且新官上任不久的部門主管朋友向我訴苦,他說,作為一名上司,他有責任領導員工在工作表現與業績上有所進展,不過,令他苦惱的是,積極的下屬不多,往往需要不斷激勵和推動,才會自我鞭策。

朋友任職市場部,需要依靠業績和創意來提升效益,並且講求團隊精神。然而在他上任不久後就發現,帶動團隊勢氣是容易的事,然而,要圍持這股勢氣並將之轉換成一股凝聚力量,卻很困難。

朋友的苦惱大概是每個工作中的人都會擁有。它不僅是一個上司的隱憂,同時也是打工仔經常自我思索的問題……。

《如魚得水之壽司屋哲學》講述一名護士蘭達在「慈善家醫院」工作了11年,最近因為升為神經科病房護理主管後發現,她前任上司創造的工作氣氛與活力日漸消退,下屬的幹勁不復當初、互動性逐漸緩慢。蘭達開始思索,她是否有能力,將先前的改造計劃營造而成的工作勢氣持續下去……。

有一個晚上,蘭達約了大學時代的朋友瑪歌吃晚餐。瑪歌和她約在紐約一家不起眼的壽司屋。當她來到這家店門用布篷和塑膠簾子圍著的壽司屋,窗檯上有幾個退色的手寫字母刻著「亦寶屋」時,馬上被店門外排了一群黑壓壓的隊伍吸引,她心想,怎麼會有一群人在冬夜裡願意大排長龍,忍受寒風的襲擊而上門光顧這家小店?令她驚訝的是,壽司屋的員工看起來都充滿活力,讓身為客人的她,在寒風中也倍感溫暖,因為獲得重視而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蘭達經瑪歌介紹,認識了「亦寶屋」的日裔女老闆兼壽司師傅,蘭達向她描述醫院的工作情景,同時也向她討教如何自開業四年來,仍維持顧客不流失,願意一再上門光臨,而且如何讓全體員工活出共同的工作願景。

日裔女師傅石太太與蘭達分享了創業經過,也分享了她在不斷改造團隊後,如何讓員工永保工作活力……。

作者在書裡不斷提出一個重要的疑問:當我們在工作中,究竟想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職責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我們將對本身的工作承諾了甚麼?如何將心中對工作的願景作為一種理念,並繼續堅持?

對了,朋友,這個問題是否也經常盤旋在你的腦海裡呢?

沒有留言: